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知己梦
摘要: 《聊斋志异》中有数量众多的知己故事。这些知己故事,以现实为基础,借助想象,寄 托理想,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是有侠肝义胆;二是以德相报;三是有恩必偿。蒲松龄从不可能中写出可能,借花妖狐魅写 人性与人情、寄托知己梦想。在那黑暗而令人窒息的社会,这是他心灵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 慰藉。 关键词:聊斋志异;知己故事;特点;慰藉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在《聊斋志异》491 篇作品中,故事内容各异,却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浓郁的知 己之情。深入故事内涵我们可以发现:蒲松龄对“知己”的深切呼唤与执著追求,范围十分 宽泛,涵盖了尊卑上下间的知遇之感、友朋间的知契之情、异性间的知己之爱。这些“知己 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点:或由花妖狐魅幻化而来,或生活在“青林黑塞间”,其生存的空间大 多是在非人间。经笔者统计, 《聊斋志异》描写“知己”的故事有70 余篇,其中描写花妖狐 魅的就有 60 多篇,而描写现实知己的仅有12 篇。在这 12 篇里面,知己形象之间大多也只有 一方是现实中的人,而且他们大多相知于“青林黑塞间” ,也存活于“青林黑塞间” 。许多在 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借助花妖狐魅的超自然力量或移位于 “青林黑塞间” ,都有圆满 的结局:首先是望穿秋水的功名成为囊中之物,其次是可望不可及的富贵生活唾手可得,再 次是羽化成仙也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蒲松龄写知己,是写人性、人情的美。在那黑暗而 令人窒息的社会,这是他心灵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慰藉。这些知己故事,以现实为基础,借 助想象,寄托理想,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的特点也是 非常鲜明的。 一、侠肝义胆 《聊斋志异》知己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侠肝义胆,只要是“知己之感,许之以身” [1] 1286,则可以为了知己不计利害、全情投入、生死相许,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按一般人的理解, 拥有侠肝义胆的 “侠” 应该是讲义气、 重信用、 正义感强、 锄强扶弱、 愿意舍己救人之人。 司马迁在 《游侠列传》 中就对 “侠” 的特征作了这样的概括:“其言必信, 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 [2] 3181 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侠”所具有的特性:一是特别重视信用,是“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的真正信守者;二是对别人的困危,可以舍身相救,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三 是把别人从死亡边缘救出来,却绝对不居功不图报,甚至从不追求表彰。 蒲松龄具有浓厚的侠义崇拜思想。 他在 《题吴木欣 〈班马论〉 》 中说: “余少时, 最爱 《游 侠传》 ,五夜挑灯,恒以一斗酒佐读;至《货殖》一则,一涉猎辄弃去,即至戒得之年,未之 有改也。 ” [3] 116 所谓“戒得”即“戒之在得” ,出自《论语》 ,是孔子所说: “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4] 176 也就是说,蒲松龄即使到了老年,还是爱读《史记》中的 《游侠传》 ,可见他热衷于“侠”的思想是终其一生的。与游侠秉性气质的深相契合,更使蒲 松龄对侠义精神心领神会,在他看来, “侠”最令人难忘的是强烈的正义感和舍己为人、 救人 危难的品质。因此,蒲松龄常常按侠义人格、侠义道德来塑造形象,崇侠意识不断渗透贯注 到他的作品中。可以说,蒲松龄在构建《聊斋志异》“知己”类故事时,这一原则“未之有改 也” ,这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因为只有了解蒲松龄思想性格中的这一“基色” ,我们才能 更准确地把握《聊斋志异》的思想内涵。 《聊斋志异》 知己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不计利害地遵循着内心道义价值的指引, 在极为 巨大的危难险阻下奋不顾身, 为了报答知己往往愿意贡献一切甚至牺牲生命。 《娇娜》篇中的 孔生雪笠与狐女娇娜就是一对有“侠肝义胆”的知己。姣美无比的狐仙娇娜以高超的医术治 愈了孔生的恶性肿毒,这使孔生对娇娜产生爱慕、怀想之情。但是娇娜的父兄认为娇娜年龄 太小,孔生因此不能与娇娜结为伉俪,可这并不妨碍两人之间结下深厚的知己之情。后来, 娇娜全家面临灭顶之灾,孔生奋不顾身,从雷神的利喙长爪下救出娇娜,并帮助娇娜一家解 脱重厄,自己却被暴雷击毙。娇娜苏醒以后, “见生死于旁,大哭曰: ‘孔郎为我而死,我何 生矣! ’ ”而后亲自以舌送灵丹的方式救活了孔生。在患难与共、生死相许的考验中,孔生与 娇娜的知己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孔生与娇娜这对知己在危难关头所发出的这种不可思 议的力量,是一种“矢共生死”的大无畏精神,也是一种“义之所在,生死以之”的侠义精 神。 《锦瑟》篇中的王生,因不堪妻子的虐待,到阴间寻死,被东海薛侯女锦瑟收留。无论 是背死尸、养狗,还是当管家,王生都尽心尽力,对主人锦瑟忠心耿耿。在危难关头,他又 舍命救了锦瑟。而当锦瑟感激他要嫁给他时,他又坚决拒绝: “某受恩重,杀身不足酬。 ”王 生把锦瑟从死亡边缘救出来,却绝对不居功不图报,这是一种为了知己“舍生取义”的侠义 精神。 《连城》篇中的乔大年也是一身侠义:他可以不管自己生活不富裕,却尽力帮助照顾已 故好友顾生的妻儿;他可以 “破产” 将赏识自己文才、 却死于任上的县令的棺木送回老家安葬, 往返两千余里而毫无怨言;他可以亲自割下心头之肉给知己连城治病而毫不犹豫;他可以对史 孝廉的千金酬谢不屑一顾, 却在连城病逝后自愿与之同死。 这一切只是因为 “ ‘士为知己者死’ , 不以色也” ,这种为了报答知己愿意贡献一切甚至牺牲生命的铮铮铁骨不禁令人动容。 这样的篇章在《聊斋志异》知己故事中还有很多:如《鸦头》篇中的鸦头为追求自主的 爱情,百折不挠,敢于与淫邪贪鄙、 只认钱不认人的鸨母作斗争, 大胆喊出“从一者何罪” ? 这是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侠义行为 ;《细侯》篇中的妓女细侯,自从结识满生后,誓 结永好。满生在筹资为其从良的过程中,不幸陷入囹圄,一个富商乘机接近细侯,细侯拒绝 了他。富商于是伪造了满生的绝命书,使细侯绝望,从而得以占有细侯,并且生下一子。满 生得其门生之力,昭雪归来。细侯知悉底细,果断地杀了与富商所生之子来投奔满生。这也 是一种“义之所在,生死以之”的侠义精神。蒲松龄将细侯这一举动比作他最崇拜的古人关 羽: “寿亭侯之归汉,亦复何殊?”认为细侯“盟心不改,义实可嘉” 。在《聊斋志 异》 知己故事中我们还看到了蒲松龄对诚信、 仗义、 行善行为的旌扬。 最动人的篇章要数 《田 七郎》 。 故事讲辽阳富户武承休在梦中受神的指点, 因而去结交猎户田七郎, 并 “贻金作生计” , 被田母坚决拒绝。 田母以丰富的生活阅历, 教育田七郎说:“我适睹公子, 有晦纹, 必罹奇祸。 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无故而得重赂, 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 ”武承休听说这番话之后,更感佩田母的贤明,千方百计与田七郎 交上了朋友。但他凡有礼赠,田七郎则必定回报。后来田七郎因为狩猎与人争执,失手杀人 而被捕入狱。武承休慷慨解囊,拿出大量钱财为田七郎上下打点,才保得田七郎平安出狱。 至此田母才同意儿子与武承休深交, 因为此时田七郎已受武家的再生之恩:“子发肤受之武公 子,非老身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