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九论之七:务实重干的科学统筹
新九论之七:务实重干的科学统筹 中原崛起,“三化”为途。“三化”协调,贵在统筹。 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的要诀,破解二元结构的关键,协调“三化”发展的法宝。 统筹,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是精确的规律把握,是科学的工作方法,是超群的领导艺术。 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离不开统筹的意识、少不了统筹的思维、缺不得统筹的举措。 只有深刻相识和驾驭统筹这门学问,才能坚守“两不牺牲”的庄重承诺,才能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始终力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促共赢,才能真正实现质与量、好与快、物与人、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统筹之策,重在转变。无转变,难统筹;无统筹,难协调;无协调,难发展。 重在统筹,难在统筹,为在统筹,效在统筹。 (一)统筹,是驾驭万事万物的一种超群才智。 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条重要阅历。 为什么许多地方过去拿“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现在又用“真金白银”换“碧波蓝天”,演绎发展的“轮回”? 为什么近年来农夫收入稳步增加,但“相对贫困”的阴影却挥之不去,城乡差距不断拉大,遭受发展的“窘迫”? 为什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有时既怕外商“来不了”,又怕项目“摆不下”,陷入发展的“两难”? 冲突所在,在于“三化”协调还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根本解决;症结所系,系于统筹兼顾还没有在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统筹,是在不平衡中谋求平衡,在不协调中力争协调,在谋划全局中分清主次,在加快发展中着眼长远。 (二)统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种规律把握。 十年前,当科学发展观的旗帜树立时,“统筹”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明显特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犬牙交织、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互为因果的开放、变动、立体的网络。政治、经济与社会,工业、城镇与农业,教化、科技与文化,人口、资源与环境等等,无不紧密相连、互动共生。 我们讲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是一种辨证运动,有其自身规律性。拿经济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没有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成了“无米之炊”;离开了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就是“水中捞月”。 发展的全局性、层次性、持续性、协调性,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运筹帷幄、统筹兼顾。 (三)统筹,是历史启迪现实的一种必定选择。 放眼世界历史进程,从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美国驱除印第安人的“西进运动”,从印度贫民窟到“拉美陷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许多国家和地区牺牲了农夫和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付出了昂扬“学费”。 改革开放,“中国道路”魅力彰显,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但我们要醒悟地看到,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等冲突和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突出统筹兼顾已成当务之急。 统筹,在河南更是燃眉之急。目前全国能够调出粮食的省(市、自治区)只有6个,河南是其中之一,对国家粮食平安的贡献和地位举足轻重;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近600人的河南,脆弱的生态和环境再也经不起折腾。建设中原经济区,农业和粮食,只能加强,不能牺牲;生态和环境,只能改善,不能破坏。河南要发挥后发优势,就要绕过“陷阱”、少走弯路,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四)“三化”协调,必靠统筹。 水管的流量取决于最细的那段瓶颈。河南的“三化”协调之路,瓶颈在哪里? 在于“三农”重负:农村发展慢,农业基础弱,农夫增收难;在于人多地少:建设用地是刚性需求,耕地爱护是硬性指标,粮食生产是崇高使命。 新型城镇化的引领功能不彰,则新型工业化动力不足,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不牢;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不强,则新型城镇化聚合不力,新型农业现代化步伐不快;新型农业现代化基础地位不稳,则新型城镇化支撑不够,新型工业化空间不大。 突破瓶颈制约,促进“三化”协调,关键在统筹。 统筹,就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破解用地刚性需求与爱护耕地硬性约束,拓宽工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空间,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破除制约,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创建条件。 统筹,就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以做大做强为方向争创工业新优势,以拓展提升为重点发展壮大服务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动集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强化支撑,为新型农业现代化优化保障。 统筹,就要充分发挥好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新型城镇化供应出路,为新型工业化夯实基石。 (五)城乡一体,必经统筹。 既有田园气息,又具城市文明,中原大地风生水起的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缩影,是6000万农夫的明天,更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在河南的先行实践。 当今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潮流日渐浩荡,但河南乃至中国的广阔农夫仍被挡在“城门”之外。城乡“二元体制”已经成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夫增收的最大制约,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障碍。这正是中心和我省主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深刻背景。 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不再是“就农谈农”,而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创新点、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点。通过新型城镇化的纽带,“三化”发展有机融合、相互支撑,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六)站位全局,必善统筹。 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全局,政府与市场,发展与资源,规划与现实……统筹好了各项关系,才能全面兼顾、获得成效。 眼前与长远,整体与个体,家庭与社会,公共权益与商业利益……统筹好了各方利益,才能形成合力、克难攻坚。 上与下,条与块,财政资金与民间投入,现实投资与将来回报……统筹好了各种资源,才能持续求进、推动发展。 “城”与“乡”之间、“工”与“农”之间,如何通过辩证思维使之达到互动和统一,是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统筹之道,是转变领导方式的题中之义,也是考量领导水平、测试执政实力的一份考卷。 (七)科学发展,必需统筹。 统筹,是值得我们深化探讨、仔细实践的高校问。 泡一壶茶,究竟是先烧开水、先洗茶壶、还是先找茶叶?这事实上反映了如何看待统筹、会不会统筹的问题。闻名数学家华罗庚用这个形象的例子引出了“统筹法”。但实际工作中,许多同志还是做着“水烧开了再洗茶壶、找茶叶”的事情。 辨别不清主次。认为中心城市发展充分,自然能够带动农村发展;大城市投入产出高,投资农村效益低,宁愿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 掂量不出轻重。认为打基础见效迟,讲质量速度慢,种粮食来钱少,“拾到篮里都是菜”,什么来钱干什么,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分轻重缓急。 把握不好集散。中心每年拨付我省的各类涉农资金达数百亿元,分布在几十个部门,是“近亲”却经常“形同陌路”,需整合却往往各踞一方,甚至张三在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