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牛背摇篮》
对舞蹈《牛背摇篮》的鉴赏对舞蹈《牛背摇篮》的鉴赏 舞蹈《牛背摇篮》是以人的舞蹈,表现了人和动物亲密和睦相处,彰显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看完整段舞蹈,你会被舞蹈中人和动物的相互关系而感染, 舞蹈中牦牛与人互为依存的情形活泼生动,亲切温馨,时至今日,与我们所倡导 的人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这一生命主题仍是社会文化的关注点。 舞蹈以粗犷朴实的舞蹈线条、 细腻深邃的浓厚情感,通过女孩与牦牛相依相 偎的浓烈情感,将藏族人民的高原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将牛人格化、象征性地 表现出人与牛的和谐关系,以此展现高原藏族人民内在的精神世界,让人感受到 他们粗犷古朴的民族气质, 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编导正是通过藏族少女和 牦牛形象的拟人化塑造和性格刻画,把牛和人的关系通过艺术的升华,来集中反 映藏民族的生活以及他们乐观、坚韧的生活态度。 舞蹈中的牦牛也是其中的关注点之一。牦牛,被藏族人亲切地称为“高原之 舟” ,茫茫雪域,牦牛就如同神一样守护和陪伴在藏族人民身边,该藏族人们带 来温暖和滋养。 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劳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藏族 人民最喜爱和崇拜的动物。对于藏族人来说,牦牛就如同他们的伙伴,牦牛背上 寄托和承载着他们的生活。 作品中的牦牛被塑造成憨厚朴实、 充满力量的大哥哥, 他以宽容豁达的胸怀,任由可爱的小妹妹戏耍。他又如同一个摇篮、一个藏包给 予小妹妹温暖。 编导把牦牛生活中朴拙的形态拟人化地升华为藏族大哥哥的形体 动态。 编导在创作时也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个代表性的动作形态来交代作品的环境。 作品一开始,两位男演员上身匍匐前屈,分别用手臂来塑造牦牛的牛角,藏族少 女则卧在牛背上。这一组动态造型形象鲜明地塑造了牦牛、牛背和小姑娘对牛背 的依赖, 为整个作品点题。 同时将观众视觉联想带入到浓厚的高原风土人情之中, 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观众的欣赏距离。昏暗的灯光则起了烘托的作用,和主题形成 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主题。 在悠扬的笛声中,女孩骑在牛背上眺望,紧接着伴随着音乐情绪的转换,藏 族女孩舞动长长的水袖,欢快的起舞, 而牦牛的形象在此时也转换为大哥哥的形 象,呵护在小姑娘的身边。为了突出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编导巧妙地把藏族 舞蹈的动律和动作素材进行变化并穿插其中。 1 女孩在时而沉稳、时而高昂的乐曲中,与扮演牦牛的男伴忘情舞蹈。她飞舞 旋绕的长袖成为双方情感和心灵交流、沟通的桥梁。女孩儿生火,牦牛“吹烟”; 天气寒冷, 它们为女孩儿遮风挡寒, 与她玩耍嬉戏……两位男演员步伐舒缓沉稳, 完美刻画出牦牛朴实特重、雄强奔放的天性。女孩儿跳起落地时故意夸张得略显 笨拙,突显了少女的朴实与天真烂漫。 最后,小姑娘重新趴在牛背上,遐思眺望,如同一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古老的田园牧歌,意味无穷,令人沉醉。结尾处是开始部分的再现,是点睛之 处。 在整个舞蹈中,三人舞的舞台处理颇有吸引力。首先,将牛的形象作为背景 营造, 编导只用了几个牛角的造型就将牛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并同时营 造出牛背气氛,与作品的名字刚好呼应;其次,这两头牛还与女孩形成对比,这 对比既有动作语汇上的,也有性格特点上的。如两头牛动与静交替的动作和小姑 娘肢体语言的夸张对比。再次,牛的存在,还为女孩提供了表演环境的营造。三 者是不可能删除任何一个的。 舞蹈服装设计大胆,女性以红色上衣和白色围裙为主,配以白靴,与土黄色 牦牛服装产生鲜明对比,突出了小姑娘娇小、机敏的人物性格和牦牛稳健、倔强 的沉稳的性格,将观众的视线更多地聚集到女孩身上,在人和牛的无间关系中, 突出了人的核心作用。 在节奏的处理上充分把握住了藏民族的生活生产的节奏和动律,运用快慢、 强弱的对比, 呈现出藏民族的精神气韵, 营造出身临高原风土之中的意象。 此外, 作品在空间的处理上显得独树一帜,恰到好处。 如开场后的几组造型在空间上的 处理,使得小姑娘在“牛”背上的几个动作和牛的空间构图关系十分协调,一种 自然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并且,在主旋律出现后,舞蹈情绪进入高潮时,男女演 员运用服装袖子来延伸肢体,大大扩展了观众的视觉欣赏空间,对渲染作品的气 氛起到重要的作用。 《牛背摇篮》 在完成形象塑造和审美愉悦的同时, 恰当地运用现代舞的技法, 展现传统而绚烂的藏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揭示藏族人民乐观豁达特征和对生活的 热爱。 在那神秘而又优美的藏族舞蹈律动中,观者似乎看到民族民间舞蹈生存的 活力,掀起其对生命的探索,对生活本身的关注,重新认识与创造一种“新”的 2 民族民间舞蹈的本质。 在观赏舞蹈的过程中,你会被作品所牵引,不知不觉地融入到其中,就好像 是亲身体会到了藏族人民的那种粗犷朴实的民族气质,让留恋忘返。这是一段充 分体现藏族人民与牦牛之间亲密关系、和谐相处的舞蹈,看过之后你一定会体会 多多、领悟多多。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