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的对比理论
色彩的基本理论 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 ,即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 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 量与质上 的可变幻性,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色彩 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 人们观察外界的各种物体, 首先引起反映的是色极, 它是人体视觉诸元素中, 对视觉刺 激最敏感 ,反应最快的视觉信息符号。对色彩的注意力占人的视觉的80%左右,对形的注 意力仅占 20%左右。色彩对包装装潢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一) 、光与色 世界之所以五彩缤纷,全都是因为有了光。光是认识一切视觉现象的要素之一。 光是 色彩产生的原因,色是光感觉的结果。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 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 微米到 0.77 微米波长之间的 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 微米称红 外线,波长小于 0.39 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 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 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 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 (二) 、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 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 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 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 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 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 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 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 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 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 因此,实际上不 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颜色产生的条件 1.色彩是因为光刺激人眼后产生的一种视觉效应。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可以引起人眼不同的颜色感受称为视知觉。 2.颜色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光源(或说光线) 、物体(或说受光体) 、观 察者(或说正常的大脑和眼睛) 。 颜色是眼睛对于光的感觉, 是物体对可见光波的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是对于照射到物体 表面上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就是说, 按照物体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的光,然后 将其他波长的光反射出来,人们就看到了物体的颜色。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 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 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常 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 的吸收率是 90%以上。 但是,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 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 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 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 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 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 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二、色彩的分类色彩的分类 1.有彩色系 能与太阳光谱对应的颜色称为有彩色系。 在成千上万种颜色中, 人眼的分辨率是有限的, 而不同的人识别颜色的能力又有所不同,未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以区分40~100 多种颜色, 而经验丰富的调色师可以辨别出千余种颜色。 有彩色的分类:色彩分为原色、间色、复色、补色四类。 在颜色中不能再分解的,并 能调配其它色彩的色,如红、黄、蓝,也就是原色,即三原色。由两种 原色调配混合而成 的色,叫做间色,如红与黄配为橙色,黄与蓝配为绿色,蓝与红配为紫色。复色,是 由两 种间色调制而成的色如橙配绿为橙绿色等等。 补色是指原色中的一种再间色, 或者和复色相 配而现 出的色。以上四种色,依次又称之为第一次色(原色) ,第二次色(间色) ,第三次 色(复色) ,复色 也可以叫做再间色。 七、间色 1.任意两个原色混合后的新色称为“间色”或“第二次色”,也称之为三原色的一次衍变。 2.理论公式: 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 3.和三原色一样,它们在色环上的位置也是等距的。 八、复色 1.任意两个间色混合后的新色称为“复色”。 2.理论公式: 橙+绿=黄灰橙+紫=红灰绿+紫=蓝灰 3.和三原色一样,它们在色环上的位置也是等距的。 九、第三次色 1.原色与相邻间色混合后的新色称为“第三次色”,也称之为三原色的二次衍变。 2.理论公式: 黄+橙=橙黄红+橙=橙红红+紫=紫红 蓝+紫=蓝紫蓝+绿=蓝绿黄+绿=黄绿 1.在色环上彼此相对的一对颜色, 即一种原色与另外两种原色调配的间色互称之为“补 色”或“互补色”。 2.任何一对补色都包含了完整的三原色。 3.补色的特点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能最大程度突出对方的鲜艳;如果加以混合,最 终出现灰黑色。 4.理论公式: 黄色和紫色是一对补色, 其中紫色是由红色和蓝色混合而成, 所以构成了完整的三基色 红色,黄色和蓝色;同样红色和绿色是一对补色,而绿色是由黄色和蓝色混合而成,所以也 构成蓝完整的三基色;另外蓝色和橙色也是一对补色, 而橙色是由黄色和红色构成, 因这也 包含三原色。 二次衍变色及其补色也遵循同样的规则,每一对三次色和补色都是由三基色组成。 黄绿色是红紫色的补色, 黄绿色包含黄色和绿色, 而绿色来自黄色和蓝色混合, 其补色 红紫色包含了红色和紫色, 紫来自红色和蓝色混合; 因此这一对二次衍变色和补色包含蓝全 部的原色。 另外许多个别的颜色也都包含了完整的三基色。 例如:牛皮纸等颜色,其实是一种暗淡 等橙色,把橙色弄暗,就会产生褐色;在黄色中混入红色,形成橙色,然后加入白色淡定, 再用橙色的补色蓝色使色调变暗。 红—绿(黄+蓝) 黄—紫(红+蓝) 蓝—橙(红+黄) 2.无彩色系 除有彩色系外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属于无彩色系。 尽管人眼能感觉到黑、白、灰的色彩性, 但它们仍被定义为无彩色系,这是因为在太阳 光谱中不包括这三种颜色。 三、三、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的基本属性 1、 色相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相貌特征和相互区别, 是波长不同的光波作用于人的视网膜, 使人产 生的不同的颜色感受。是以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色为基本色相。它们的波长 各不相同,其中红、橙、黄 光波较长,对人的视觉有较强的冲击力。蓝、绿、紫光波较短, 冲击力弱。色相主要体现事物的固有色和冷暖感。 基本色相的秩序以色相环形式体现, 称为 色环,色环分为六色相环、九色相环、十二色相环、 十六色相环和二十四色相环等多种色彩 秩序。 我们把色相接近的那些色(色相环中相距30 度左右的色)称为同类色; 色相差别较大的那些色 (色相环中相距 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