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月迹》教案
23* 月迹 文本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 中秋之夜, 为了寻找 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 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 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 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 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 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 的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 8 个生字(包括 2 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 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 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 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 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 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 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 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 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 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 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 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 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 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4 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 《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悄 qiǎo 没声儿 累 léi 累 léi 袅 niǎo 袅 niǎo 嫦 chánɡ 娥 é 嫉 jí 妒 dù 瓷 cí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 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 引导 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 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 事情?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 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 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 2 自然段)→院子 里(第 3 自然段)→小河里(第 21 自然段)→眼睛里(第 23 自然段)。 镜中月:白道儿→半圆→满盈→没了月形惊喜→紧张→失望 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月色面面相觑→羡慕→嫉妒→高兴 水中月:银光、多兴奋 眼中月:小小的、多满足 (2)作者一会儿写这里,一会儿写那里,又是屋内又是屋外,还写到了小 河边,文章是不是显得很乱呢?为什么? 明确:不乱。本文记叙的是孩子们寻月的过程,地点的变换比较频繁,作者 巧妙地用奶奶的话作引领,使地点的转移显得很自然,不仅不显得杂乱,反而充 满情趣。 3.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写月迹,为什么要写镜子、院子、小河,而不直接抬头看看天上 的月亮呢?作者在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化虚为实。写月迹,就怕写得太空灵,作者很巧妙地避过了这一点。 镜中月、院中月、水中月、眼中月,凭借穿衣镜、院子、河水、眼睛这一个又一 个实体,空灵的月亮、月光、月色、月影便一一呈现出了实实在在的痕迹,也写 出了孩子们起伏变化的心情。 (2)第 2 自然段写月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3)“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 不在,希望无处不在。“它就有了哩”富含童真童趣。 (4)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 这句话。 明确:通过寻月,孩子们清楚地认识到月亮、天空及未来的一切都是属于他 们的。 这句话体现出了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对实现理想的坚定 信念, 也说明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 因为希望是我们奋 斗过程中的力量源泉。 这也正是作者通过神奇、 大胆的想象而揭示出的深刻的哲 理。 (5)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在本文中,“奶奶”这个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奶奶”的身 影贯穿文章的始末。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来感悟“奶奶”这个 人物的形象特点。 明确: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的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 孩子的童心童真, 引导孩子发现、 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4.总结全文。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明确:文章的标题“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 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2)回顾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明确: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 从中体会到奇 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 作者借此表达了要培养孩子发 现美、追求美的高尚情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在我们生活的广阔空间里有着数不清的 美好事物,只要用心寻找、发现,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 追求,应该是永恒的,对于文中的孩子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在学 习这篇美文的过程中,同学们也都积极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无论是在课前的预 习、课堂上的朗读课文,还是在合作学习等方面,大家表现得都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