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名词解释 1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三个分支之一,它是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 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2 2、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 的审美想像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3 3、审美形象:、审美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的特有存在 方式。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构或情感等精神过程。 4 4、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 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5 5、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 的隐的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它是作家所有文学活动能否实现的枢纽, 也是每一具体的文学创 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6 6、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 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7 7、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 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 体现着作家的认 识和感悟。 8 8、文学意象:、文学意象:即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的审美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 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9 9、净化:、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重要标志,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的又一表现。 1010、有我之境、有我之境:是指那种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 无我之境:无我之境: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 1111、共鸣:、共鸣: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 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1212、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客体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 ,另一种是 客体即“情感”说。我们则认为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 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二、简答 1 1、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文学理论有哪些形态?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 学,文学文化学。 2 2、文学创造过程中灵感与直觉的区别?、文学创造过程中灵感与直觉的区别? 其一,灵感是长久思索、 艰苦劳动之后的成果,直觉是从整体上对事物作出的敏锐判断; 其二,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却往往发生在第一次碰头之时; 其三,灵感是获取成熟的答案,直觉则是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3 3、如何理解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如何理解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 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是相互规定的: 一方面, 一定的材料和内容要求并规定着相应的文 学形式;另一方面,文学材料和内容又必须达到充分的形式化,融入文学形式之中。 、 内容形式化体现为内容的有序组织和有形呈现, 作家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 把在艺术 构思中产生的“作品的轮廓”进一步外化或传达为文学作品。 形式内容化体现了形式的生成作用, 这种形式创造不仅具有表现内容的功能, 还有塑造 内容的作用,使内容得到深化或升华乃至于产生审美新质。 4 4、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 其一是再现性。再现性是现实型文学最基本的特征。 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 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镜子说” 突出表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 其二是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 ,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 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逼真,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 细逼真的描绘,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5 5、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 ①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首先,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 统摄其整个生命的 “总 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 ,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 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 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 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 存秩序的愿望。二是看灵魂所显现的历史真实程度。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6 6、文学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文学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① 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 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②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 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式批评。 ③ 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 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7 7、如何理解文学的功利性?、如何理解文学的功利性? 文学直接是无功利的,但这种无功利又间接地指向某种功利。 ① 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虽然与直接的功利目的无关,但间接地仍旧有深 刻的社会功利性,显现为审美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 ② 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文学的功利性在于,它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 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8 8、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 其一,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关系, 其特 征为: 一、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二、创作主体对客体 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即主体的情感体验和感性直观是连接主客体关系的 纽带。 其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是双向运动的。一方面,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对创 作客体的选择;对客体进行变形、情感投射和观念移注; 另一方面,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 定和制约。总之,这种双向运动就是客体的“主体化”,主体的“客体化”,这两个方面的 统一就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文学作品就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并对主客体双重超越 的产品。 三、论述 1 1、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文学语言是在日常生活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日常生活语言的发展和提高。 区别: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中, 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 较富于感情 色彩和个人风格, 但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话语则往往突破了语法结构和逻 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 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 也与普通的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 离。 ① 文学语言比日常语言更富于艺术性、技巧性、个体风格,也比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