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罗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的 内容,具体内容:罗(繁体字:羅): 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 公元前 690 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 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 罗(繁体字:羅): 源自于史书称为“祝融八姓“的后裔。公元前 690 年, 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逐渐南移,最初迁居枝 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汩罗地区, 遂以国名“罗“为氏。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罗姓姓氏源流 关于罗姓的来龙去脉,历来许多有关姓氏学的古籍,都有十分详尽的考 证,譬如: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指出:“祝融之后,ㄆ姓国,初封宜城, 徙枝江,周末,居长沙,汉有梁相罗怀,襄阳记有罗蒙。“《姓氏考略》 : “世本,熊姓,广韵,本自颛顼末胤,受封罗国,子孙以为氏,望出豫章, 长沙。“《通志氏族略》 :“罗国之后,一曰祝融之后。“《魏书》 :“破多罗 氏,斛瑟罗氏,叱罗氏,皆改为罗氏。“ 从以上这些记载看来,罗氏是源自火神祝融氏,祝融氏名黎,是颛顼帝 的儿子,祝融的后裔,到了周朝的时候,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当时的 宜城,就是现在在湖北省的襄阳,在汉代曾被置为宜城郡。后来,由于该 地为楚国所有,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 居于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定居于湖南长沙,最后还繁衍到现今 19 江西的南昌一带,成为长沙和南昌两地的望族。 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曾经提到罗氏是一个“ㄆ姓“国,所谓 “ㄆ姓“,就是历来姓氏学上用以表示源自祝融氏的一个古姓,据《说文通 训定声》的记载,鄢、郐、路等姓,都是古时的ㄆ姓国,则论起家世渊源 来,罗氏与这五个姓氏,自然也是系出一源的一家人了。 始封于周朝初年的罗国,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子孙才“以国为氏“的? 根据史书的记载,其始封于宜城,是在周武王得天下后大行封建之时,到 了距今约 2200 年前的春秋末期,宜城为当时的强楚所并,子孙失国南迁, 才开始以罗为姓的。 经过漫长的奋斗, 罗姓人士在秦汉之际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以迄于三国, 南北朝时期,在史书上出现的罗姓名士,绝大多数都是襄阳、长沙和豫章 三个地方的人,譬如,三国时曾任蜀汉为太子舍人的罗宪是襄阳人,晋朝 曾任武陵太守的罗企生是豫章人,晋室再迁以后深受桓温器重的襄阳太守 罗友也是襄阳人。由此可见,当时的罗氏仍然主要繁衍于长江南北岸的湖 北、湖南和江西一带。 汉末三国鼎立时期以四川为主要地盘的蜀汉,也出现过不少姓罗的名 人,除了上述那位罗宪外,还有一位曾经谏公孙述归汉的成都名士罗衍, 以及曾以计破益州刺史李特之叛的名将罗尚等。这种情形,自然也是罗氏 播迁四川的有力说明。 隋唐二代,对于罗氏而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人才辈出, 大放光芒;一方面则逐渐自两湖和豫章向全国各地播迁,终于成为了一个 大姓。 29 南方的罗姓人士,实在不难找到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但大致说来,福 建的宁化,应该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从晋室南迁以后,姓罗的人士 就已零落到达该地开基,而于唐明皇以后大举南迁。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 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元代的罗贯中,大名鼎鼎,他所著的《三国演义》 是中国历来最畅销的古书之一。 罗姓迁徙分布 罗国传至 24 世万通时,被楚国所灭,万通与次子苍噩逃至襄阳黄龙洞 避隐,其长子芳噩逃往四川。周显王时,有 31 世罗乘迁往枝江,其孙罗 守陇自枝江迁至今湖南长沙。 40 世罗君用次子罗珠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 西山, 为豫章罗氏一世祖。 唐昭宗时, 罗珠 28 世孙罗景新迁往虔州虔化(今 江西宁都),31 世有两支分别徙居广东大埔、兴宁。45 世罗尚立,元代由 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广 东梅州。另外,罗国亡国后,罗氏有部分人从滇南、滇东迁入湄南河下游, 融入泰族;迁入四川的有一部分定居阆中,后成为板楯蛮七姓之首姓大族, 有的融入土家族或彝族;还有一支迁入贵州东部、南部,融入布依族;迁到 湘南的,有的融入瑶族。隋唐以前,除上述地区外,罗氏还分布于今山西、 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江苏等省的一些地方。唐高宗总 章年间,有河南罗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自清代 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台湾迁 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尼)等国家。其中,祖籍广东嘉应州梅 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 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 108 年(1777~1885 年)。 39 罗氏,在台湾是个较为普遍的姓氏。台湾的罗姓,来自福建宁化。主要 集中居住在苗栗和新竹两县,其他各县市也散居不少。台湾的罗氏与北方 的罗氏是一脉相承的。 罗姓郡望堂号 豫章堂、尊尧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 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 学,著有《尊尧录》 。人们称他豫章先生。 豫章堂是罗姓的嫡传正嗣,当年我罗姓始祖汉大司农罗珠公领族人为避 祸迁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继而开支散叶,罗姓后人迁徙湖 南、福建、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地,成为一大族!千百年来豫章堂 一脉名人辈出,罗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说家罗贯中,画家罗牧,南宋 学者罗愿,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大儒罗从彦,明三状元郎:永丰罗伦、 吉水罗洪先、绍兴罗万化等等全国各地罗氏人生辈出,为中华文敏作为了 我们罗氏应有的贡献! 豫章堂谱序为:“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光,秉兴克允福。 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录。“,也称旧普,是罗 姓嫡系一脉的序谱。 豫章 豫章郡,汉高帝置,王莽称“九江“属扬州。时户六万七千四百六十二。 人口:三十万一千九百六十五人。县十八:南昌、庐陵、彭泽、鄱阳、历 陵、余汗、柴桑、艾、赣、新淦、南城、建成、宜春、海昏、云都、鄡阳、 南壄、安平(据《前汉书》班固撰)。 49 先秦时期,罗氏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 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南的汨罗县。并产生以“罗“命名的县一一罗县。秦汉 时,罗姓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已播迁至江西南昌地区,秦武陵郡守罗 君用(笔者注:许多姓氏书、 《罗氏族谱》载“武陵令罗君用“,查《汉书地 理志》秦时“武陵“为“郡“,今改之。)之子、灌婴部将罗珠(笔者注: 《江 西通志》有传,许多罗氏族谱载任大司农,台湾有族谱载为“大将军“, 《南 昌考古录》载“官职失考“),族谱载,其出守九江,继续完成颍阴侯灌婴 在南昌筑城任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逐步繁衍生息。 东汉末,豫章罗氏世家子弟罗邵任侍中,封列侯;晋罗企生、罗遵生兄 弟以“—门忠孝“名著,一直发展到宋朝,成为江西的大姓。尤其理学家朱 熹的祖师、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祖籍豫章,士人学者以“豫章先生“见称。 宋宰相罗点(江西抚州崇仁人)是豫章柏林里罗文通的后裔, 《宋史》有传。 还有一位“豫章罗“女性, 唐朝时嫁给一位赵姓王爷, 封为“豫章郡夫人“等。 从史料、罗氏族谱中,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