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 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 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 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将信息 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中,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 构建教学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 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 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 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 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合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 到中学数学科教学中。 一、信息技术为导入新课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 便会产生 强烈的求知欲。在新课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 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 教学的内容上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 握知识。我听了本校老师上的《代数式》一课,她利用课件 播放了一段“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的儿 歌,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注意力,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 师吸引着,轻松愉快,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形象具体、 动静结合、 声情并茂的特点。 所以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 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讲解“直线和线段”时,采用 动画、闪烁的方法来演示直线的特征:先显示一段画得很短 的直线,学生肯定这是直线,此时展示从两头慢慢地向两边 延长的动画,追问学生是不是直线,学生再次肯定是直线, 于是展示两端继续向外延伸的课件,一步步利用课件把直线 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不可度量的特点形象直观地展现 在学生面前。老师又将学生引入线段的学习中,先展示一条 直线,从中截取一段,复制后移动到直线下方,学生通过对 比学习,很容易发现直线和线段都是直的,但线段不可以延 长、 有两个端点、 可以度量的特点。 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学生往往难以区分,而计算机辅助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 的不足,使学生突破了现实的局限,提高了空间想象能力, 巧妙渗透了“无限”的思想,突破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对 知识问的联系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辨析,找出它们的联系和区 别,加深学生对直线和线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认识,对直 线和线段的理解真正落到了实处。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 迹”,学生最终会知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但学生 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 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 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 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 成流星的尾巴”。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 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突破重难点,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 初三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着学生在 “60 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 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 表, 画频率分布直方图, 既繁琐又费时。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简洁明了, 把 60 个数据输入 Excel, 排序, 最大值和最小值, 各组中的频数, 一目了然, 用 Excel 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 类似频率分布直方图。若教师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 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使 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调整课堂气氛,培养创新精神。 心理学表明,中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 般在 15---20 分钟时间,加上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 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学习 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刺激学生, 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 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如教九年级几何“探究性活动:镶 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 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 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 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 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 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 特别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 3—24 边正多边形, 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 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学生经过设计, 复制、 粘贴、 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 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 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 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 动中去。 四、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走进生活。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了让学生 学有用的数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 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 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 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将多媒体技术融入数学 课堂,利用多媒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 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 观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 而达成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上学期“两个 变量之间的关系”中,我设计了一个动画。第一个场景:牛 顿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 力”。第二个场景:一位王子在树下看书,有一个苹果落下 来,王子负伤严重。在学生的大笑中,第三个场景出现:王 子抬头,树高耸入云……。这里,夸张的动画强化了由两个 变化的量所引起的喜剧性的反差,使学生在笑声中一下子就 捕捉到研究的主题,对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作为难度较 大的函数知识的初步介绍也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激发 学习兴趣, 让学生由好奇而产生兴趣, 从而感受身边有数学, 生活中需要数学, 真正体验人类离不开数学。 创设生活情景, 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 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数学贴 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总之,把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 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