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悲惨世界雨果人道主义 1885 年 5月 22日,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法国的语言大师,普天之下人类感 情的大师——维克多·雨果与世长辞了。整个法兰西以他们特有的民族狂欢气派哀 悼了这位大师。一百多年来,这位伟人的名声早已越过了法兰西的六边形国境,弥漫 到世界每一个角落,被每个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崇拜。作为法国也是世界最伟大的作 家之一,他的不朽当然因为他许多杰出作品和其中艺术的纯美。然而,更为重要的却 是“在这些可归之为‘形式’的背后支撑他们的‘灵魂’:作家对生活、人生、人的热爱, 亦即他著名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对雨果而言是一个不可越过的语词。他不仅 在作品中呼吁,也在生活中努力践行,以至于他甚至成了人道主义的代名词。他的小 说具有博大的内容,精深的思想,流畅的语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尤其是贯注于他小说 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震撼着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他那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尊严而富 有人情味的人道主义思想,他那善恶分明而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思想,他那关注同情 每一个人的人道主义思想,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源泉之 一。而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悲惨世界》的写作时间最长(1845-1862,篇 幅最长,主题最为深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最为完美,也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 术风格。他在《悲惨世界》中倾注了他的人道主义同情,这种同情无处不在,无处不 有,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使人有一种浩博之感。 (一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的理想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雨果出生于 1802 年。他一生生活的法国时代,是一个浪漫的时代:波旁王朝复辟 了,黑暗的路易十八死了,更黑暗的查理十世上台了几乎又进入了一个教皇时代。从 保皇变为共和,自由的空气并没有持续多久,七月革命又将果实还给了银行资本家。 为反对七月王朝统治,法国工人从 1831年斗争到 1848年。为反对拿破仑第二帝国 的统治,法国工人又从 1861年斗争到了 1871年。浪漫的时代,雨果也不无浪漫的气 质,他不是写了大量的浪漫主义的诗、戏剧和小说吗?但是,在浪漫的背后,雨果在思 考另一个问题——人道主义的力量。雨果从小就是一个有“爱人之心”的人,所以在 轰轰烈烈变革的年代,他注意观察的是这些东西。在他记事的那年,他随母亲去了西 班牙,回国的途中,他看到的是一幅幅令人发指的景象:一座座断头台,一个个马上要 受绞刑的人;一个个十字架上钉着的人的肢体。残酷的肉刑,在幼年雨果的心中种下 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往后他对死刑这一问题怀有一种病态的反感。雨果真诚的希 望能为废除死刑尽一份力量,他 认为死刑与其说有用,不如说残酷。《一个死囚的末日》是他具有人道主义思 想的第一部小说,为了写这部小说,他极认真的查阅文献资料,去外地考察,了解到了一 些苦役犯服役的情景。作品以强有力的想象教育人要有怜悯之心。从 1831 年七月 革命到 1848 年法国大革命,政权的混乱,经济的崩溃,王室的争权,给法国人民带来了 极大的灾难,这使雨果大为失望,因为他将希望寄托于共和国。但他要求的是和平,而 路易要做的是战争;他要求的是自由,而查理倾向于专制;他要求的是富裕,而金融者 给人民的只是贫困;他要求的是光明,而七月王朝给他的只是阴谋;他要求的是平等, 而所有的政权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因此通过体验各种生活,他开始只相信自己的眼 睛。他开始到郊外去,到贫民窟去,亲眼看一看什么是贫困,并开始下决心把这些看得 到东西写出来。于是有些题材,象不公正的判刑,囚徒的赎罪,贫困的景象等,以及一些 素材如关于苦役犯监狱的,关于迪涅城主教未奥利斯大人的,关于一个可怜的妓女衣 领里被粗汉塞进雪团的故事等,开始在作家手中积累。加上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以 及在 1848 年大革命前后,雨果见到了足以多的贫困、灾难以及不自由的事实,不禁使 雨果抱着对人类灾难的极大同情、抱着对人类的爱,发出了长长的叹息。终于,现世 的一幕幕,引发了他思想的翰海。苦役犯比埃尔·莫兰刑满释放后,家家客店都因为他 的黄色通行证而闭门不纳。伟大的雨果进入了深沉的思考。于是他在《悲惨世界》 序言中写上了这样的话:“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 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命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 有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 到解决;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 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末,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 的。”①由此,这部自 1828 年开始构思,1845 年开始动笔的巨著,终于在 1862 年付梓 了,创作过程历时近半个世纪之久。作品精心塑造了挣扎于黑暗年代、社会底层、 悲惨世界里的各类人物形象,如在逃的苦役犯冉阿让,失业女工芳汀,孤女珂赛特,流浪 儿伽弗洛什和老植物学家马百夫等,寄寓着作家对人民苦难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关切 和同情,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的强权统治,法律不公,贫富不均等社会现实的不满 与反抗,也正是在这些方面,表现了雨果维护人的尊严,追求博爱理想的博大、崇高的 人道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尤其在卞福如、冉阿让等人的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作为 主教卞福如深深懂得他的职责是帮助穷人和病人,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不是为自己 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的灵魂的。他从不伤害一个人,甚至是损害了他的人,正是因 为他把人作为真正的人来看待。既然是人,就有人的尊严,他要维护这种尊严,而不是 伤害它,并借此来拯救人的灵魂。他拯救了一个人的灵魂,这个人以后改名为马德兰, 当了蒙特猗市的市长。作为蒙特猗市市长的冉阿让,他的人道主义精神,首先表 现在尊重人权,为被社会凌辱、遗弃的穷人主持公道,争取做人应有的权利等方 面,表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道德之美。当他看到失业女工芳汀含冤被警长沙威拘 捕并判罚时,执意将她释放,并向沙威指出,根据实情抓住诬陷芳汀的绅士才是公正 的。当沙威提醒他,芳汀将唾沫吐在他脸上,是无视市长先生,是侮辱法律时,他向沙威 严厉指出,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冉阿让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在他窘迫和失去理智 的时候,他既感受到过穷人连猪狗都不如的冷酷,也感受到过灵魂被拯救了时的温 暖。此时,他既然有为被屈辱者争取权利的机会,有救人于危难之时的几乎,当然就不 能放过。雨果作品之所以贯穿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也正是由于作者对于当时社 会不公平的认识,对于受迫害者的尊严的维护,对于平等社会的美好理想和憧憬,这一 切构成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二社会的进步是“善”对“恶”的胜利,这是雨果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之一 在《悲惨世界》中,善与恶的形象格外突出,雨果用善刻画恶,用恶渲染善,就这样 够建了个个真实鲜明的善恶对立。其中记叙到“芳汀”与“珂赛特”母女爱上了善恶对 立的两个大学生,芳汀爱的是公子哥,珂赛特爱的是对爱情忠贞的中下阶层阶级的贫 困的读书人。而抚养珂赛特的旅馆老板夫妇,也跟主角冉阿让形成善恶对立。旅馆 老板夫妇爱自己女儿而虐待珂赛特,未料十多年后,他们的女儿暗恋大学生,大学生爱 的却是珂赛特,导致女儿为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