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发展历史
会计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文字出现之前,我们就用符号、图画记录狩猎的收获。 在我国历 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会计主要用来管理国家层次上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而民间所用的会 计一直是比较简单的,直到元朝时,会计在民间的应用才达到可观的程度。 会计名称溯源 中式会计命名于西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出现“会”和“计”这些形状的字体,而 且其含义已基本定型。“会”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时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 聚合和汇总之意。“计”字左为“言”,又为“十”。古时直言曰“言”,难言曰“语”,故“计”字包含务 必要求准确,不虚假乱造之意。“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南北的“|”组成;古时,以所在 的部落为中心,人们沿着东西南北的方向分别外出狩猎, 归时将猎物一起放于中央, 汇合加 重,进行计算。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会计”在此时的含义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 的岁总合算。 会计的得名,说明了此时的会计已经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 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 独立的部门。事实上,西周时确立的一些会计习惯深远的影响了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如 “入”和“出”作为记账的符号地位此时得到了确认,以后一直沿用了下来。 三、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1.史前时期的会计 在距今 10 万年到 3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发现了最早的会计 痕迹。在许多骨片上发现了刻画的痕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峙峪人进行计量、记录的遗迹。 在距今 1 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会计的方式变的丰富起来,有绘图记事和刻画记事 两种方式。绘图记事的方法是将狩猎的成果以壁画的形式画出来, 比如打了一头鹿,就画一 头鹿;打了两只兔子就画两只兔子。 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 刻画记事是指用特定的符 号记录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距今 5000 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会计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现是:“黄钟黍” 计量单位的出现、结绳记事法的运用和“书契记数”的创造。 黄钟本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后来黄帝用以作为长度、轻重、 容量的度量。黄钟的 长度规定为中等大小的黍粒90 颗的长度,以一粒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寸、尺、丈之间均 是十进制。 这些计量单位尽管实质长度略有变化, 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 通过黄钟黍, 还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出现,使得会计得以从实物统计 向数量方面发展。 书契记数所谓书契,“书,庶也,记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契,刻也, 刻识其数也”。书契记数实际上是数码和实物计量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讨论上 述各种会计概念时, 会计的内容并不是以文字记述的。 商周之后, 会计才开始用文字来计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产生于文字之前,由此可见会计的历史之深远。 2.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已经确立了贡赋征收制度, 因此推测此时会出现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现象。 夏 设“百官”,其中有监督奴隶耕作的官员“啬夫”,也许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就是最早的会计。 商朝对会计的一大贡献是数的创造,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从一到十都已经成型。 商代的甲骨 上,有记录出猎收获的内容,而且对事情的记录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用 “卯”和“埋”表示支出,用“毕”和“获”表示收入,是会计的雏形。从发掘的甲骨文书契中,出现 “册”字的象形文字次数达二十余次, 有记录财政收支方面的内容, 可见这些书契是我国“账簿” 的萌芽状态。 西周时期的会计发展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 会计已经从 一种从属的地位独立出来,会计籍书、会计科目、记账符号、会计报告都已出现,只不过形 式比较简单,有待后世发展。西周的官制中专设了“司会”一职,主管朝廷的财政收支。 此时, 用于记录会计内容的书册越来越多, 开始与其它书册分开存放, 并且把它专门成为“籍书(” 这 就是簿书的来源)。同时,西周也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称为“岁入”,总共有九项, 称为“九赋”。国家的财政支出被称为“岁出”,也有九项,即“九式”。“九赋”,加上各诸侯王国 所献的贡品“九贡”,共计十八个收入项目,九个支出项目,就是今天会计科目的原始形态。 西周时期的会计报告分“岁会”、 “月要”、 “日成”三种形式。 日成汇总十日的情况, 是一种旬报; 月要是记录一个月的情况,相对于现在的月报;岁会对应于今天的年报。 3.春秋战国及秦 这一时期对财计理论和财计法规方面贡献很多。 春秋战国时期理财名人很多, 孔子提出 “政在节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节俭的目的在于抚民求安,反对过度奢侈,又 批评晏婴用小猪祭祖宗,一件破棉袄穿三十年而不换, 有损君子风度。墨子从俭节用的观点 也很突出,主张“节俭则昌,淫逸则亡”。这一时期的法典《法经》,在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 行为方面做了第一次尝试,其中的中有一条规定:“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十 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对违反契约的惩罚严重,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单式记账法在秦朝时趋于成熟, 这时的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有: ①单入单出,单笔出 入之间并无对应关系。②按经济事件的发生日期流水记录, 秦时规定不记日期禁止入账。 ③ 各本籍书之间也无对应关系,无法相互稽核。秦朝还颁布了《秦律》和《财章》,对经济活 动使用法律管理, 而且这时的法律相较于战国时期的, 规定更细, 内涵更为明了。 如有规定: “府中公金、钱,私挪用之,与盗同法”。这时已经对公职人员挪用公款、贪污有了明确的规 定。 4.两汉 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 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 必然对会计有更高的要 求。 编户制度、 上计制度和盈利理论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为中式会计之后的发展垫定了基础。 编户制度,是按户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家产写在简牍上,编制成册籍,也称“户 籍”。国家的税赋征收、徭役征发,均按户籍进行分派征收,主要有田赋、算赋(人口税)、 更赋(替换服役的赋税)和户赋(按户征收)。编户制度是唐代计帐、明代黄册的蓝本。 所谓上计制度, 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报告---上计薄。 年终各郡国携上计簿进 京,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人户变动情况。 有御史大夫负责审理,最后由皇帝亲自受 计,评论功过以定赏罚。 汉代安定的政治形势、 经济的大发展,为各种经济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比如 司马迁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木柴和谷物是单位价值小,重量大的商品,从贩卖的 费用和盈利角度考虑都不适合长途贩运, 而且因单位体积重量的不同, 又有百里与千里之别。 到了东汉, 已经可以分别出“上期结存”、 “本期收入”、 “本期付出”和“本期结存”四个项目。 这是中式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结算法与此密切相关。 5.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这一时期,几乎是年复一年的战火, 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缓慢, 会计的发展也因此减慢 了发展速度。不过这一阶段,会计在特定几个方面仍然取得了进步,如:户籍计帐制度的创 建和使用以及书写工具由竹简、 木牍向纸张转变。 户籍计帐之法开始于北朝的北周, 由大行 台度支尚书苏绰制定,包括计帐和户籍之法。 这两者的结合为充实国财、 资助军需发挥了极 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