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袁。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 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 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 事 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 唯心史观脱离历史发展实际,常常以假设代替史实,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不是基于“回 到历史现场”的客观审视,而是来自罔顾特定历史情境的主观臆断。但历史不容肆意假设, 尤其是当这一假设暗含某种政治意图、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当前,唯心史观的集中表 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它常常披上学术外衣,打着还原真相、 重新解读的幌子,在脱离时代背 景与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对支离破碎的史料进行篡改、 拼接,进而得出所谓历史真相。 历史就 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 建设、改革征程中领导 人民披荆斩棘、 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 理性客观,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 方法。 形而上学史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看待历史,否认社会矛盾,否认社 会发展,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其典型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东欧国家 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证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成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马克 思主义告诉人们,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 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 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 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 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 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 社会主义实践在苏东受挫,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那 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 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全球性 影响;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 线性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它忽视社会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复杂的历 史发展过程简单化。在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不同民族被分置于线性 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 在此框架下,西方国家理所应 当地把“文明”引入其他“野蛮”国家,帝国主义的殖民过程就此合理化。 事实证明,西方模 式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当前的西方之乱就是最好注脚。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 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各有其存在价值。 各国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 各国人民的抉择与共同努力。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 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 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 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历史合 力论,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郭海成《在理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观是属于学术还是政治问题使得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复杂和隐蔽。 B.披着学术外衣、借口还原历史真相而随意主观臆断的唯心史观有很强的迷惑性。 C.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也不再适应当今社会。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依靠文明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不同的历史观之前先解说了历史观的正误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B.文章通过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比以及具体事例来论证唯心史观的错误。 C.文章在讨论历史终结论时用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作为论据证明历史没有终结的观点。 D.文章表述进步落后的内容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后,一个国家的人心才能凝聚、国家和民族才能强盛。 B.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史实为依据,理性客观、实事求是地看待历史过程。 C.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实践受挫证明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形而上学史观的失败。 D.要想不犯形而上学史观的错误就不能用静止片面、零散孤立的眼光观察历史。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 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 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 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 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 烟 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 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 《溪山行旅图》 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 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 传世名作 《渔村小雪图卷》 ,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 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 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 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 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 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 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 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 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 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 境界。 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 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 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2.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