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浅谈习作教学的几点体会 七棵树镇中心小学王玉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能具体、明确、 言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 的表达方式写作”。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曾经说过: “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 训练必须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 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期学生具有自己会写的 本领。但长久以来,小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无 话可说,无情可抒等弊病成了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是 几十年沿袭下来的“封闭式”作文教学所致。诸如: 1、作 文脱离生活。学生关在屋子里闭门塞听,闭门造车,作文成 了无水之源。2、教师包办。从作文命题、立意、选材、列 提纲到习作的评改,教师一人包揽,学生只能按教师设计好 的“图纸”砌砖,完全剥夺了习作的自主权。3、说写脱节。 学生作文光写不说,取缔了“说”这一必要的训练形式,割 断了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述这一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可见,要 根据小学生作文中的弊病提高作文质量,非改革作文教学不 可。《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给小学习作教学 准确定性,为习作教学的改革铺平了道路。下面,我就如何 贯彻新课标精神,构建习作教学新思维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 得体会。 一、一、 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使学生有话可说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使学生有话可说 新课标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 到的词语, 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 。 可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平时学生在讲一个故事、一 件事情时滔滔不绝,兴趣盎然。可一上起习作课,个个却口 叼笔杆,眉头紧锁,冥思苦想,下笔艰难,最后不得不涂抹 几笔,敷衍了事。他们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 造句, 而是我们的习作教学太失败, 总是把生活与习作割开。 学生为写而写作。提起笔来,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的不是蓝 天、绿树,不是同学们的嬉戏笑语,师生们的由衷关怀,而 是干巴巴的记叙文要素, 是某某范文的句子。 在这种情形下, 他们又能写出什么感人的真文章呢?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作文离不开生活,要设法 让学生去寻找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的倾泻出真实 的文思之水来”。因此, 我们要将生活引入习作教学中。 “巧 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就是巧妇手中米,是习作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引生活进入教学中,首先就要强化学 生对生活的印象,奠定习作基础。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学 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和周围发生的事情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 闻,认为是小事。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 小浪花,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才能厚积而博发。 如活跃的课余生活, 创造性的少先队活动, 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都是学生写作的丰富题材。在写作教 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发现、去 探索、去感受、去激活生活的印象。让他们认识到,在我们 的生活中、学习中发生过的许多事虽小,但有意思,就是很 好的题材。只要加以提炼,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习作来。其 次是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现象,培养习作兴趣。生活是习作 的源泉, 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学会理解生活。生活无处不在,人人都有生活。长期以来, 学生总是编造习作,其结果必然产生质的变化,从而编造习 作成为戏弄习作。久而久之,习作就变成为一种负担,进而 发展成为精神的麻木、心里的重负、思想的凝固、人性的扭 曲,那么如何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做生 活的主人呢? 生活的现实由于每天的重复而显得平淡,但也只有这些 是真实的。因此,从学生的心里往外掏,让学生写自己最想 说的话,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叶老说:“作文就是叫学生把 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作为一个正常的学生,心里都 蓄积着一种不吐不快的话,或喜或悲、或哀或乐,让他们把 这些话写出来, 大多是情真意切的文章。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被公认的“差生”一旦说起心里话,也可以是滔滔不绝, 因为“差生”较其他同学在情感上受到的刺激更大,生活中 遭遇到的“冷眼”更多,他们的心灵深处郁结着不吐不快的 “情结”,其情感之门一旦打开,往往能写出本分感人,甚 至催人泪下的文章。而当公认的“差生”都写出了好文章, 还有谁会怀疑自己不是写习作的料呢?学生一旦认识到了 自己的能力,承认了自己的价值,对他们无疑是一件乐事、 好事,以后的习作教学肯定会顺利的多。再选一些同学的好 文章读给他们呀,同龄人的心是相近的,对生活的看法也基 本一致,读了这样的文章,他们常常惊叹:这样的人和事在 我的生活中不是也常见吗?为什么别人写了而自己没想到 呢?结果便是他们也有了写作的欲望,从而引出一批好的文 章来。 一天,刚上课,一位同学就向我反映,他的多功能文具 盒找不到了,那可是好几十元的文具盒呀,还是他姑姑从北 京邮过来的。一下子班级里“热闹”了,“李军的多功能文 具盒找不到了,大家替他考虑,他现在的心情怎样?他会在 心里想些什么呢?”我说,“如果你的一件贵重的文具盒也 在班里找不到了,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的同情 心与热情都来了,发言积极得很。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从 他的抽屉里找到自己的文具盒。我继续引导学生“你们现在 是什么心情?”然后,我让学生们说说“丢”文具盒这个同 学刚才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通过这件事,大家明白了 什么?大家纷纷举手,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最后,我让大家 把这件事记叙下来。批阅时我发现大多数同学的习作叙述准 确,条理清楚,不仅写的具体、详细,还写出了自己从中得 到启示: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免得引起误会;做任何事要仔 细认真,不能粗心大意! 二、二、 开放习作教学,体验生活乐趣开放习作教学,体验生活乐趣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 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 个重要标志。 可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 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 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认真总结 以前的教学经验,深刻领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我认为消除 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习作,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 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 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改革目标。 造成学生对作文头疼、教学效果不佳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 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有 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 要加强训练,这种现象是错误的。例如《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对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 1)对写 作有兴趣,写自己的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 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 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 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的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应 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不做要 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