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病生于气也
论论“ “百病生于气也百病生于气也” ” 发表者:郭喜军 “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 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 结。”该篇以九种致病因素即“九气”所导致的气机失调阐述了“百病生于气”的观 点。 这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思想,指出了疾病的发生都是各种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气 机失调。本文将从气的内涵、病因观、发病观、治疗应用等方面对 “百病生于气” 这一观点进行浅述。 一、“百病生于气”气的内涵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 朴素认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如《周易·系辞》说“天地氤 氲,万物化生”。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中医学逐渐形成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 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宝命全兴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就是说,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天地之气”的产物。故《医门法律》又说“气聚则形 成, 气散则形亡”。 气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素问·六节藏象论》 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 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 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养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 推动机体的生理活动,因而中医学中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形 成独特的“气一元论”。 人体的气,包括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 简称“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的清气。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 合作用,将三者结合起来而生成。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 不同,气又可有不同的命名。主要包括最基本的元气、积于胸中之宗气、营养之 营气和防卫之卫气。人体之气,除了上述最重要的四种之外,还有“脏腑之气”、 “经络之气”,实际上这都是元气所派生的,是元气分布于某一脏腑和某一经络, 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维持着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张景岳在 《类经·摄生类》里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推动、温 煦、防御、固摄和气化作用。这五大生理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协调 配合,相互为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理论上可以将它们归 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的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 止而死亡。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 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 五器者, 生化之宇, 器散则分之, 生化息矣”。 二、“百病生于气”的病因观 从中医病因观来看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 总得来说就是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三因”作用于人体后都会引起体内气机失调,气机失调则会导致气血 失调、阴阳失衡、脏腑紊乱,进而百病丛生。 (一) 内因:“九气”中“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属于内因。 ⒈怒则气上: 《素问·生气通天论》 亦云“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 ” 怒伤肝, 致肝火旺盛, 肝气上逆, 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 还可导致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等症。 ⒉喜则气缓:《素问·举痛论》曰“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正常情 况下喜可使人精神愉快,但是过喜则会导致心气涣散,出现痴、呆、傻笑等症。 ⒊悲则气消:《素问·举痛论》曰“悲则心气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 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 肺”过度的悲伤,可使肺气郁闭,精神抑郁 ,症见默默不食,心情低落,胸闷, 长吁短叹等。 ⒋恐则气下:过度受到恐吓,则会使气下行,导致遗精滑精,大小溺失禁,妇女 流产等症。 ⒌惊则气乱:《素问·举痛论》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 矣”。突然受惊会使心气紊乱,神无所依,出现慌乱不定,心悸心慌等症。 ⒍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流而不行,故 气结矣”。过度思虑耗伤脾胃之气,出现纳呆,腹胀等消化不良之症;还可伤及 肾精导致头发稀疏;还可耗伤心气脑髓,导致记忆力下降,失眠及健忘等症。 (二)外因:“九气”中“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以及六淫余邪等均为外因。 ⒈寒则气收:《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 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人体感受寒邪,则气机收敛,腠理毛孔 闭塞,筋脉拘挛,出现无汗,畏寒发热,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症。 ⒉炅则气泄: 《素问·举痛论》 曰“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气液同存, 感受热邪则会使腠理开,耗气伤津,气随津泄。 ⒊湿则气阻:湿邪粘滞,阻滞气机,如阻于上焦则咳喘胸闷不舒;阻于中焦则脘 闷不舒,纳呆食少;阻于下焦则腹胀,里急后重,大便不畅等。 ⒋暑燥则气耗:薛生白《温热经纬·卷四》中提到“暑月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 渴多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暑燥之邪均可使气机耗散,出 现津伤液失诸症。 如口渴多汗, 气短倦怠, 皮肤干燥, 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等症。 (三)不内外因:“九气”中“劳则气耗”及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等属于不内外因。 ⒈劳则气耗:人体需要适度的劳作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使气机调畅充沛,以助气 化有力, 达到体质强健的目的。但是过度的劳作和过度的安逸都会导致气机的失 调。过度劳作能使气机耗散,出现神疲体倦,气短自汗等虚劳症。过度安逸则会 使脾胃气化功能减退,出现纳差,腹胀等症。 ⒉饮食伤气:《灵枢·五味》中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亦”。说明 了水谷精微的摄入不足会导致气血化源不足, 进而导致脏腑他病。 临床可见消瘦, 面色萎黄,气短乏力等症;《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多的饮 食会导致食阻,从而引起气滞,临床可见脘腹胀满,嗳腐泛酸等症。 ⒊病理产物伤气:这里讲的病理产物主要是指中医学中的痰饮、水湿和瘀血。痰 饮、水湿、瘀血既是脏腑气机失调之病理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称为 继发性致病因素。它们形成于气,又反作用于气,是造成许多病变错综复杂,互 为演变,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 三、“百病生于气”的发病观 中医发病学认为“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气和邪气的斗争。 其中正气的不足是其人 体内部原因, 邪气的存在是外在条件, 邪胜正负则会导致发病。 当病邪侵袭人体, 正气奋起反抗,如果正气旺盛,则会抗邪外出,不会出现临床各种症状,正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但是如果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机失 调,正气不足,邪气则会占据上风,正不胜邪导致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出 现临床症状,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四、“百病生于气”的治疗应用 ⒈百病生于气 治病的根本在于气 气乃一身之根本,治病当要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