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与评价机制建立研究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与评价机制建立研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物理探究活动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大胆探究的科学精神,并通过物理探究活动的常态开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科相关知识.基于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让物理探究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1 相关理论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合作学习重要学习形式.在物理学习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智慧,又能通过合作学习吸取同学的长处.对小组学习的评价,有利于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 1.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希望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加工,从而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情境创设,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通过情境导入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合作是建构主义理论实践的重要路径之一,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的难易程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奠定基础. 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同需求进行了分类与等级划分.其中的社交需求是个体在社会生存过程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需要.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等的沟通交流有助于课堂良好氛围的建立,是满足学生社交需要的路径之一. 1.3 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是基于合作学习概念、目标等提出的理论研究成果.该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与集体协作相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从上述观点出发,合作学习目标的建立也应该分为个体层面与集体层面.其中,个体层面的学习目标对应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集体层面的教学目标与学生思维方式转变等相适应,从而满足成员共同发展的需要[1]. 2 初中物理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效益不甚理想 当前诸多教师在物理探究活动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希望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究空间,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自控能力较弱,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课堂教学质量并未提升.部分学生探究活动中过度发挥,难以抓住课堂教学重难点,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与组内其他成员基础水平存有一定差距,难以实现主动沟通,其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甚至会因此影响学习积极性. 2.2 影响课堂纪律管理 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活动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法,需要学生敢于基于自身已有生活经验以及所掌握的物理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与其它成员积极开展讨论.在此种情况下,学生之间极有可能因观点不同而发生相互争执的现象,如教师未能及时予以正确引导,极易导致课堂纪律混乱,不仅不利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与维系. 2.3 缺乏科学考评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不仅能够强化学生个体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将考试作为单一的考核方式,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并不能充分反映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过多的考试与片面评价还会让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3 初中物理探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 3.1 了解学生差异,合理划分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由于不同学生性格不同,家庭环境各异,其所形成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等也有所不同,而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会对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产生直接影响.从另一方面来说,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开展统一教学也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行为,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应正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需求合理划分小组,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首先,学习小组的划分要确保各组学生创作能力、性别等相对均衡.其次,组内成员的划分应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划分原则,促进各组成员共同进步. 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探究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应对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有所了解,可通过课堂表现、物理学习成绩进行能力划分,并据此进行任务等级分配.例如,教师可要求组内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收集信息或者回答简单的问题.一方面,确保该层次学生能够获取一定的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任务的完成,能够获取更多的学习信心.任务分配完成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各小组开展前置补弱活动,即小组学习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对本组物理学习成绩落后及处于中下等的同学进行知识讲解,教师进行适当补充.针对物理学习成绩较好,具有一定探究兴趣的学生,教师可分配难度等级较高的任务,鼓励其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该层级的学生还要对前置补弱活动的具体情况及知识讲解程度进行监督,不定时检验“教学结果”. 3.2 开展实验探究,强化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探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认为实验探究活动开展会拖延教学时间,不利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给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机会较少.导致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教师应对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探究活动的开展引起重视,给予学生更多的发现、解决问题的机会[2]. 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第一节《物质的三态 温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水的物态变化”“温度”“温度计”三大板块的内容,体会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对易观察的物态变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升华、凝华等现象并不十分熟悉.因此,容易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导致混淆水的气态与液态.此时,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播放水的魔术表演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空气加湿器,感受水的物态变化,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总结. 3.3 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升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较高,但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可以使用该教学方法,需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很多初中学生认为物理是一门抽象概念众多、理论难以理解的学科,需要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与知识水平,以致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产生畏难潜意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交流进行思想碰撞与相互启发,更好的掌握物理学科知识.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摩擦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问: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大多数学生会回答: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针对此答案,教师可举出反例:人在走路的过程中,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均向前,此时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面对这一实例,很多学生陷入困境.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各小组派遣一位同学阐述分析结果.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推理出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 3.4 展示合作学习成果,强化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学习成果展示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以口头汇报为主的单一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