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心论点概括例谈
议论文中心论点概括例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中对议论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这里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问题所持的见解、主张,是议论文的核心和灵魂。准确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读懂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议论文考查的重点。分析近两年辽宁省各市中考议论文阅读语篇,可以把议论文中心论点归纳为三类:一是文章标题即为中心论点;二是开头引出中心论点,即文章开篇围绕论题用事例、名言、设问等引出中心论点;三是结尾归纳中心论点,即围绕论题逐步深入论述后,在文章最后自然而然地归纳中心论点。 下面结合近两年中考试题,具体学习概括中心论点的方法。 一、标题或开头引出中心论点 例 (2022·辽宁·铁岭·葫芦岛) 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吴敏文 ①著名的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说:“我覺得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看到这话,不禁让人击节赞叹。 ②什么是节制呢?《文心雕龙·议对》里有“议贵节制,经典之体也”之说。宋代沈括在《孟子解》中说:“人之情无节则流,故长幼贵贱莫不为之节制。”其实,社会生活中,节欲、节食、节声同属节制,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③君子当节欲。欲望是人所共有的,但如果不加以节制,必然后患无穷。明代的海瑞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流芳百世;清朝的和珅聚敛无数,富可敌国,但终致殃祸,留下骂名。 ④君子当节食。周恩来总理谦谦如玉,有口皆碑。他一生都崇尚节俭,饮食上更是从不讲究。电影《周恩来》中有一个镜头:总理忙于公务误了吃饭时间,到厨房时,师傅急了:“饭菜都没了,如何是好?”总理毫不在乎:“有一个馒头就行啊。”师傅想赶紧做个汤,这时秘书来催,总理顺手拿出干净的手帕,将吃剩的馒头包好,装入小包之中,疾步而去。周总理急匆匆离去的身影,留给观众的是对美德的敬仰。 ⑤君子当节声。节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以把事情说清楚为度,为显示水平动辄长篇大论,无异于向听众申请厌恶;二是声音以对方能听清楚为度,无论是大庭广众之中,还是在私人空间内,哗啦哗啦声震屋瓦,不仅处事不密,而且显得缺少涵养。 ⑥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制,西方经典作家同样崇尚节制。法国著名作家蒙田在《论节制》中说:“用力过猛的射手同射不到靶子的射手一样,都命不中靶子。”这几乎就是中国成语“过犹不及”的法国版。蒙田还说:“要是我们怀着过分热切强烈的欲望将美德拥进怀里,这美德就会在我们的搂抱下变成恶行。”节制的哲学讨人喜欢,适当得体,这方面东西方几近相同。 ⑦有节制,说话才有分寸。有时一句话境界全出,有时一句话教养尽显。保持节制,可以藏拙,每个人都不可能事事精通娴熟;保持节制,可以藏锋,以免刺伤他人乃至累及自身。有节制,做事才会有余地。大凡做事皆难完满,更难周全,有意留白,才显智慧。 ⑧有节制,才会在喜悦时保持平静,避免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思之所得并非必得,有同事的帮衬,家人的付出,朋友的相助,以感恩之心敬谢自然,回报社会。有节制,才会在愤怒时保持克制,在克制中反躬自省。若是换位思考,说不定自己反应会更激烈,说不定正是自己的无理才导致对方的过激反应。 ⑨有节制,才会在顺境中保持平和。常思世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意者十之一二,自己本是常人,上苍不会特别垂青;于是面对成功,方能“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有节制,才会在遭遇逆境时保持信心。常思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心诚则灵,风雨之后必有霓虹;于是面对失败,方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⑩节制有为,愿我们言行得体,心静如水,成君子之德。 【问题】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解析】本文标题“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就是一个明确的观点,这是一个典型的论点式标题。选文第②段末尾句表述意思与标题相同,也可以作为中心论点。文章前两段中,先引用陈道明的话,强调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并强调做到“节制”很难;然后引用两部著作中对“节制”的阐释;最后用“其实”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社会生活中,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结合下文“君子当节欲”“君子当节食”“君子当节声”“有节制,说话才有分寸”“有节制,才会在喜悦时保持平静,避免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有节制,才会在顺境中保持平和”等论述,确定中心论点就是“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作答策略】中心论点在文章开头,文章往往用名言、事例、设问等引入,常常借助“我认为”“因此”“其实”“总之”“可见”等词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节制是一种君子之德。 二、结尾归纳中心论点 例 (2021·辽宁·盘锦) 随 心 的 阅 读 刘恩波 ①读书节期间,“阅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画家黄永玉说:“看书是一种快乐,然后才是知识,才是本钱。”私下觉得老人家此话算是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快乐,就是随心的阅读。 ②有目的的读书和无目的的读书,效果和状态肯定不一样。从前读鲁迅,是求学过程的要求,带有强行和必需的意味,让少年的我很是头疼。强制性要求的阅读当然不快乐,当阅读不再随心,远离了内在的渴望,它就变成了公式化、模式化的套路和条条框框制约下的教条。等到年龄稍长,走进《野草》,就找回了对鲁迅阅读的另一种无关功利的心性享受。那样的阅读是体己的、交心的、愉悦的。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读书,不受外在约束,不求甚解,只为精神的充盈和通透,只为灵性的抵达和舒展。有目的地读书,可以读出硕士、博士,读成专家学者。无目的地读书,就是忘了归途的逍遥游。把胸襟读舒坦了,把视野读开阔了,把功利转化成审美,将学识装点成智慧。培根说的“读书可以怡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区分有目的的读书和无目的的读书,关键在于心灵。 ③不是说专业阅读就不好,而是說,真正的阅读许多时候都是业余而为之的,不为了什么,走进书,那里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正待敲门和开启。 ④首先是对万千世界的好奇和探知,是对生命之美的感动与抚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经如是说:“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我们的阅读,不就是要在由书写构成的线条里、轮廓中,发现自然美的奥秘、探索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来路吗? ⑤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走向森林、草原和郊野外的春天,感知各种昆虫的美妙生长。阅读《小王子》,看他和狐狸朋友关于生命仪式感的交谈,该是何等令人憧憬神往——约定好了,人的幸福就是等待中的盼望和期待,一种久违了的心愿交接的盛况。读《孤筏重洋》,明白海尔达尔和他的同伴驾着小小木筏横渡大洋的雄心壮志是如何在狂风暴雨和重重海浪的洗礼中,得以升华的。 ⑥其次,随心的阅读还体现在人对自己心灵状况的辨识与认同上。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换而言之,你读什么样的书,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人与书的同构,是这个世界的奇妙之事。譬如,王小波喜欢杜拉斯,喜欢法国新小说派,那么他后来的写作里也有实验和探索的迹象,也有青春的忏悔和浪漫。读武侠和读科幻肯定是两个观感,读卡夫卡和读村上春树也完全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