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与方法探寻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与方法探寻 摘要: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文章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与环境、思想状况,带领学生按照一定顺序分析与品味文章,进而了解到文章主旨思想与思想情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而课前预习是建设活力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效果显著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需要教师高度重视预习教学。文章首先分析初中语文开展预习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基于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从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办法,以期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预习是知识学习的开端,也是培养知识应用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语文学科中开展预习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建立初步了解,为课堂中的深入思考、师生互动奠定良好基础。预习作为一项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得持续性增强,进而达到稳步提升语文成绩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应采取科学方法精心设计预习教学,对学生施以积极引导,确保语文预习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初中语文开展预习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集中注意力,提升听课效率 教师面向初中生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若是能够组织好课前预习活动,势必可以让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使听课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若是缺少预习环节或者预习不深入,将会导致对主要内容、重难点缺乏足够了解,进而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机械化地跟着教师思路,缺少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这无疑会降低语文学习的质量。相应地,如果学生可以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提前做好课前预习,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重点问题、中心问题建立初步理解,同时进入正式教学环节,针对预习阶段未解决的问题,学生也会全神贯注地学习,力求找到解决路径,有助于强化学生问题解决、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突出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课堂授课环节多是以教师作为主体,通过口头讲述、板书、习题解析等方式,将新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记,长期处于此种学习状态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对此,要求教师深刻认识并高度重视预习教学,利用系统性预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巧,在自主阅读、习题解答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从被动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学会主动探索、创新思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预习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实际教学阶段,各方面因素导致语文预习效果并不显著。 (一)预习意识薄弱 大部分语文教师均将重点放在教学环节,存在重知识内容、轻预习引导的问题。学生方面,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相对繁重,而每次预习至少要花费半小时,很多学生片面地认为预习并不能直接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极少会自觉进行课前预习。 (二)预习目标不清晰 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过程中,没有向学生详细说明预习目标,比如应学习的生字词、预习应达到何种程度等,导致学习的预习行为比较盲目随意。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一共收录了七篇鲁迅先生的文章,对初中生而言由于距离时代较远,必然会存在理解难度,特别是其中的用词与学生的认知存在极大差异,若缺少了明确的预习要求,预习同样无法发挥作用,后续的学习一样会存在困难。 (三)预习方法模式化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多是按照固有模式要求学生标注生字、注释生词、熟读课文等,导致学生虽完成了预习任务,却没能内化预习内容,况且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化差异,学情不同适用的预习方法也就不同,教师需要借助预习教学的契机,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预习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始终跟随教师思路。 三、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开展办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各项学习能力的生成,引导学生在知识探索中逐步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与学习方法,并自觉坚持预习,以便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预习教学过程中,若要预习的成效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成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有力工具,教师需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预习意识,养成预习习惯,促使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一)明确预习目的,指引学习方向 对大部分初中生而言,基本可以做到讀懂文章内容,独立理解故事情节,因此预习不能仅停留在布置简单的阅读任务,而是要帮助学生明确了解预习目的,并为其提供一些预习指导。在指导过程中着重突出以下两项要点。 1. 明确文体,深化阅读感受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内容非常丰富,且具有一定规律,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看到一篇新文章后知道自己要重点关注什么,因此明确文体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小说题材为例,教师应该系统性说明小说的预习思路、关注点,并且针对性地布置预习任务,通常情况下是要求学生通过情节、人物对文章特点展开分析,或者用简单几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借助这一过程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语言表达能力。在了解了故事情节之后,鼓励学生精读文章,自由说一说对哪一人物形象的印象最深刻,原因是什么,并从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回归文本良好习惯的目的。人物是小说预习的又一关键点,此时教师可指导学生以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为中心,细致剖析人物,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尽管很多学生对于勒这一人物形象的印象极为深刻,但是却不能具体说出人物特点,这说明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比较浅薄,此时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走进文章中找到具体描写的文字,这样便能提高对人物特点理解的精准度。 2. 拓展课外阅读 幽默风趣、生动立体的课文,在学习后往往会让学生有意犹未尽之感,同时也对故事情节之后的发展以及人物未来经历充满好奇,然而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作者莫泊桑的《菲菲小姐》《漂亮朋友》等其他小说作品,根据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情感、揭露现象,合理想象故事情节后续,通过上述针对细致的预习指导,势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主旨思想、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对培养坚持预习的习惯起到促进作用。 (二)设计预习学案,引导预习行为 将预习要求制作成学案的主要目的在于让预习取得显著成效,要求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按照分层设计、逐步提升、阶梯式引导、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确保抓住精髓、把握重点,有效引导学生的预习行为,将重难点知识有机串联起来,使语文学习达到理想效果。 预习案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促使各项学习活动均以目标为导向,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具体方向,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结束后拥有达标感与获得感,避免出现盲目随意学习的现象。预习作为学习构成的其中一项主体,教师在制订预习目标时应指向学生,也就是说提出详细预习要求、陈述期望学习成果、反映学习结果层次,进入预习案设计环节,教师可将预习案视为一个学习情境,将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集成到情境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的和谐统一。具体设计策略如下:第一,疑。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