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教学.ppt
概 述定义:烧伤系指热力所引起的皮肤和/或 粘膜等组织的损伤,严重者伤及皮下和粘 膜下组织,如肌肉、骨、关节甚至内脏, 并可引起一系列全身病理生理改变。分 类 ●火焰烧伤 包括热金属灼伤 ●电 烧 伤 多见于高压电烧伤,致残率极高。 ●化学烧伤 主要为酸和碱性物质烧伤,深度烧伤多 见,常遗留严重的疤痕组织。 ●放射烧伤 平时主要由X射线,γ射线及电子束等大 剂量外照射引起,战时主要因核武器的β放射源损 伤,创面极不易愈合。 ●烫 伤 热液、热蒸气所致,其临床表现与火焰 烧伤不尽相同,后者温度较高,系干热,损伤组织 含水量减少,类似干性坏死,而前者温度较低,系 湿热,近似湿性坏死,即使是Ⅲ°损伤早期也不表 现像火焰等高温所致的皮革样焦痂。 发病率平战时均常见,平时发生率为创伤的1% ,男女比例为3∶1,夏季发病率最高,青壮年 和小儿多见,头面部、双手等暴露部位烧伤 约占80~85%。战时发生率增加,第二次世界 大战为1%,中东战争为10%,核战争可达 75%以上。 烧伤外科的发展现状 ●起步晚 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于1958年后开展 ●起点高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较早成立全 国性的攻关小组,并相继成立烧伤中心、烧伤研究 所 ●成果显著 大面积深度烧伤治愈率处国际领先水平 ,基础研究也济身于世界先进行列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不足,基层 医疗水平低 烧伤后病理生理变化 皮肤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体表面积约1.5—2.0m 2 ,为体重的 4%—6%(不含脂肪),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表皮:由复织鳞状上皮构成,来源于外胚层,不含血管,共分 五层:依次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细胞层和基底层 ,基底层细胞具有较强的不断增生能力,又称生发层 ●真皮:由成熟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来自中胚层,其厚度依不 同部位皮肤所承受压力大小而不同。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网状层位于乳头 层的深面,所含结缔组织纤维、血管和淋巴管较粗大,汗腺 、皮脂腺、毛囊位于此层 烧伤局部病理改变 ●热力与组织损伤的关系:组织损伤程度决定于 热作用强度(湿度),作用时间,组织热传导性。 组织传导性决定于外周血液循环状况,组织含水量 ,皮肤厚度等。44 ℃时,可耐受6h不发生损伤。44 ℃-51 ℃时,每增加1 ℃,皮肤细胞坏死速度增加1倍。85 ℃热水作用皮肤10″可造成Ⅲ ° 烫伤。●从内向外依次分为三个区,凝固坏死区、 组织淤滞区、充血反应区。坏死区多局限于 热源接触部位,为不可逆损伤;淤滞区位于凝固 坏死区外侧,为可逆性损伤,在感染时可变为不 可逆损伤,充血区损伤较轻。烧伤后全身变化 循环血量↓ ●局部热力损害致损伤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应激反应、缺血缺氧,感染等因素诱发肥大细胞释 放组胺,血小板释放5一羟色胺,内皮细胞释放NO ,PGI 2 ,巨噬细胞释放TNF,使微血管扩张 ●全身性炎症反应: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细菌内 毒素等,烧伤毒素等引起炎性细胞激活,内皮细胞 损伤 高代谢反应:烧伤病人的代谢率随烧伤面积而增 加,当烧伤面积超过60%,代谢率高达正常时的2 倍,引起高代时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应激状态 导致的分解代谢激素增多。 ●激素:胰高血糖等,皮质醇,儿茶酸胺 ●脂类介质:PAF,PGE 2 ,血栓素等 ●细胞因子:IL-1、TNF、LPS,氧自由基 烧伤面积的估计 ●九分法:将人体体表面积分为9%或9%的倍 数,共计十一个9%+1% ●十分法:按十或十的倍数将体表面积分为 十个10% ●手掌法:单掌面为1%,用于较小或特大面 积烧伤的估计 口决:三三三,五六七,躯干前后二十七, 两个臀部一个五,七加十三二十一 注意事项 ●计算烧伤总面积时,Ⅰ°不计算在内,总面积 后要分别标明各度的面积,以便治疗时参考 。例如:火焰烧伤80%(20%浅Ⅱ°,10%深 Ⅱ°,50% Ⅲ°) ●无论哪种方法,均系估计,但应力求准确, 并以整数记录,如果烧伤面积不足1%,可计 为1% ●吸入性损伤不计算面积,但在诊断中应注明 其严重程度(轻、中、重) 烧伤深度的判断Ⅰ°和浅Ⅱ°合称为“浅度烧伤”,深 Ⅱ°和Ⅲ°合称为“深度烧伤”。Ⅱ°烧伤的 坏死组织称为“痂皮”,Ⅲ°为“焦痂”。它 们与机体健康组织分离脱落的过程称之 为“自溶脱痂”。 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第三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分类方法 ●轻 度:总面积<29%或Ⅲ度<9% ●中 度:总面积30%—49%或Ⅲ度10%—29% ●重 度:总面积50%—79%或Ⅲ度30%—49% ●特重度:总面积>80%或Ⅲ度>50% 烧伤指数:BI=Ⅲ度烧伤面积+2/3深Ⅱ度+1/2浅Ⅱ度烧 伤 治 疗 现场急救 热力烧伤 ●尽快脱去着火或沸液浸渍的衣服,不可用手扑打。 ●用水灭火,或迅速卧倒,慢慢在地上滚动灭火,勿 站立或奔跑呼叫,以防增加头面部烧伤或吸入性 损伤。 ●治疗应尽早进行,能防止热力继续作用于创面使其 加深,可减少渗出和水肿,减轻疼痛,冷疗时间 不少于30′,适用于中小面积烧伤。 化学烧伤 ●迅速脱去被化学物质浸渍的衣服。 ●大量流动水冲洗(稀释作用,机械冲刷作用,血管 收缩减少吸收),时间不少于30′。 ●可使用中和剂,但不能因等待获取中和剂而耽误冲 洗时间,且使用中和剂发生的热量可能加深烧伤。 ●头面部烧伤时,应首先注意有无眼睛的损伤,并优 先予以冲洗。尤其是碱烧伤,可引起眼组织胶原酶 激活和释放,造成进行性眼损伤。 电烧伤 ●立即切断电源,灭火方法同一般火焰烧伤。 ●常有呼吸心跳停止,立即做人工呼吸和体外心 脏按摩。 ●常有合并伤(颅外损伤、骨折、内脏出血等) ,应及时给予处理。 后 送 后送时机 ●烧伤面积<29%者根据条件随时后送 ●烧伤面积30—49%者,若估计伤后8h不能送到指定医院 ,则抗休克治疗后再后送 ●烧伤面积50—69%者,若估计伤后4h不能送到指定医院 ,则抗休克治疗后24h再后送 ●烧伤面积70—100%者,最好在伤后1—2h送到指定医院 ,否则原地抗休克治疗,48h后再后送 ●已发生休克者,无论烧伤面积与深度如何,休克控制后 方可后送 ●小儿参照成人后送时机增加一个档次考虑后送前处理 ●镇静、镇痛:颅脑外伤或呼吸异常者慎用 ●创面处理:包扎,固定,焦痂切开减张 ●补液治疗:口服、静脉补液 ●应用抗生素:广谱、高效,静脉给药 ●保持气道通畅:插管、气管切开、给氧 ●留置尿管、胃管:了解休克情况,防止误吸 ●整理好医疗文书烧伤休克的防治烧伤休克似同于失血性休克,不同之 处是病情发展相对较缓慢烧伤休克的病理生理 血容量减少 ●毛细血管通透性↑ ●烧伤组织渗透压↑ ●细胞膜功能受损,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 ●伤后低蛋白血症,促使血管内液渗至细胞间隙 。 微循环障碍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微循环血管收缩 ,血流量急剧↓。 ●休克状态持续存在,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 肌因缺氧而松驰,毛细血管大量开放,造成血 液淤滞,回心血量↓。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舒、缩血管物质发生紊乱, 释放NO,PG等扩血管的活性物质↑。 ●体液丢失和血液淤滞导致血液浓缩,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