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 一、概念与起源 时间银行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1980 年,卡恩 46 岁,却经历了一 次大面积心肌梗塞,这次经历让他对生活有了重新的理解,他的生活方向也由此改 变。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 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 卡恩是伦敦经济学院的资深研究员,他创立了时间银行这种模式,他希望这种 模式能为社会变革带来一些经济和精神效益。根据这种模式,劳动不分贵贱,每个 人的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 这非常类似于马克思提出的“价值实际上无形的时间”。 在他看来,不管是盖房子,还是照顾小孩,这些工作都是平等的。他还设计了时间 银行系统,通过电脑可以把每个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记录 下来。 目前, 北美、 欧洲和亚洲 23 个国家的 300 多个社区的企业都采用了这个系统。 每个参加者工作的时间或接受服务的时间都按小时由电脑记录下来。 二、运作方式 时间银行的运作方式很简单:区里出资聘请一人,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任务。 凡是愿意添加时间银行的人只需前来登记在册,将自己的时间保存在时间银行,需 要帮助时便可和时间银行联系,由银行管理员安排联络,用别的客户存储的时间帮 助解决自己暂时的困难。 三、宗旨 时间银行的宗旨是用支付的时间来换取别人的帮助,而银行是时间流通的桥梁。 自愿添加时间银行的客户在需要时拿出自己的时间和其他成员交换服务,既解决了 一时的困难,又彼此联络了感情,克服了现代社会人们互不往来的缺欠。 四、特点 时间银行的显着特点就是双向。时间银行不是一个慈善组织,它只在供与求之 间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参加时间银行的人不需付出一分钱,只需将自己的 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即可。成为正式成员后,时间银行会给每位添加者 10 张支票,时 间银行成员可用支票表示时间的支付情况。支付一次,帮助自己为别人提供了一次 帮助,反过来自己也能接受别人的支票。这就是所谓的双向原则。因此,自添加那 天起,时间银行成员就要做好准备,既可得到别人的时间与帮助,也要准备在时间 允许时为别人付出时间与帮助。 五、在中国 当前“空巢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的生活状况 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建议有关方面组建老年人互助服务中心,以社区为单位 成立服务老年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 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空巢 老人”提供必要服务。 这些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时间可由街道、社区有关部门记载下来,当他们需要服 务的时候可提取自己累计的服务时间以获得其他服务人员的照料。同时,建议在社 区内将老年福利设施作为整个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组成部分,与小区住宅建设 同步规划、同步建造,并同步投入使用。社区医院应建立老人健康档案,为“空巢 老人”定期体检并开设老年家庭病房,方便就医。此外,还可开办社区“老年心理诊 所“,以排解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中国的南宁、南京、重庆、成都等城市也零星出现了这种模式。目前,时间银 行主要是依托于居民小区,重点的服务对象是老人。 六、中国的探索与面临的问题? 1.中国的探索? “时间银行”式为老服务最早是上海民间自发开展的一种为老服务探索。周海 旺、沈妍: 《老龄化时代城市养老的时间储蓄与公益志愿――以上海为例》 , 《上海城 市管理》2013 年第 1 期。据周海旺和沈妍的考察,1998 年前后,为了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的挑战,缓解老年人家庭照顾的压力与困难,上海市部分区县通过民间互助 等形式,积极探索为老服务的新模式,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晋阳居委会的“时间储蓄 式为老服务”就是其中之一。该探索“曾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多个兄弟省 市上门取经,相关部门曾一度酝酿在全市推广”。2000 年以后,全国各地兴起了建 设“时间银行”试点的浪潮,很多省市如北京、天津、南京、泸州等地都有相关的 实践,甚至出台了时间银行的相关制度规范。? 时隔十多年之后,上海当初的试点不仅未能推广,而且难以为继,当初所 登记储蓄的服务因居民搬迁、居委会人员更迭、记录丢失、缺乏后续参与者等各种 原因成为坏账而无法支取。周海旺、沈妍: 《老龄化时代城市养老的时间储蓄与公益 志愿――以上海为例》 , 《上海城市管理》2013 年第 1 期。被认为是国内首次从制度 上将“时间银行”与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结合起来的南京市兆园社区,李水金: 《浅探 中国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发展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 ,《经济研究导刊》 2015 年第 3 期。 从其官网“社区简讯”板块检索“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中含有“时间银行” 的结果来看,2011 年 6 月之后也不再有关于“时间银行”的简讯。? xwdt 2012 年,湖北省阳新县人民政府在官网发布? 时间银行在中国实践探索中的变异,不仅体现在前文概念中已分析过的与志愿 服务、养老工作相结合,还体现在交换的不对等上:开始享受服务的老人是不需要 支付成本的,也就是免费享受服务,他们成为纯粹的免费享用者,后面享用者实际 上就变成类似于“接力”模式。这本身与时间银行是不一致的。也许这并不影响接 力者们的热情,但从长期来看,时间银行要在中国良好运行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2.面临的问题? (1)“劣币驱逐良币”与中国人的时间观?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质疑时间银行的计量问题。陈功等人认为“时间银行”作为 经济问题,需要解决能否计量、谁来计量、如何计量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陈功、 杜鹏、陈谊: 《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 , 《人口与经济》2001 年第 6 期。在他们看来,时间银行不同于货币,现在的劳动时间与将来的劳动时间即使相 同也不等值,而且劳动时间难以正确地反映劳动的强度和服务的质量,如要进行换 算,也会变得十分复杂。许加明也指出:“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的互助养老 ‘时间银行’,往往都是只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类型,而没有把劳动强度和劳动价 值考虑进去。‘时间银行’毕竟是一种交换载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基本原则 就是公平。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来看,相等时间内的不同劳动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技 术含量,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显然具有不同的价值,统一只用时间来计量并 不公平,这极易造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变相挫伤了从事高 劳动强度和高技术含量服务的志愿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如此下去,越来越多的 人会倾向于选择以较轻松的服务项目来换取等时长的较复杂的服务项目,或者倾向 于用价值含量较低的服务来换取价值含量较高的等时长的服务,从而导致‘时间银 行’沦为一种价值不平等的交换活动。”许加明: 《“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 老互助服务的思考》 , 《社会工作》2015 年第 1 期。这在本质上体现了对“每个人的 时间是等价的”假设的质疑,对第一个认同提出质疑和挑战。? 在时间银行的框架里,因为只考虑时间长短而不考虑服务的强度和技术含 量,所以也就意味着劣质服务和优质服务具有相同的时间货币价值,即两者的兑换 能力是一样的, 长期的交换则可能导致实际价值较高的优质服务渐渐离开交换市场, 使得实际价值较低的服务充斥市场,即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