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
孙子兵法用兵之诡道十二法将之五危 孙子在强调为将须具备“五德”的同时,亦严重告诫将帅要注意五种致命 的弱点。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爱民。孙子在“九变”篇中说:“故将有 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 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点明将帅有五种危险: 一味拼死硬斗,其结果是被杀;贪生怕死唯求保命,其结果是被俘;脾气暴燥易 于发怒,其结果是遭到侮辱后失去理智;过于看重自己的清誉,其结果是招来污 辱而轻举妄动;过于仁义受民,其结果会因忙于救助民困而过度烦劳,使心绪不 宁。以上这五点,便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难。让军队遭到覆灭、将帅被 擒杀, 一定都是这五种过错引起的。 因此对这五种弊端, 不得不要加以慎重考察。 A:必死可杀 指挥战争的将帅,必须具备坚毅果敢的勇气,这在“五德”中已经强调过。但 那种勇气,却决不是无谋无虑的拼命三郎,如果只是一味不要命地拼死,就会变 成缺陷,往往很容易被对手设计诱杀。曹操说:“勇而无虑,必欲死斗,不可曲 挠,可以奇伏中之。”对付这种死拼硬打,不会转弯的将领,可以设下埋伏使他 落入圈套。因此,将愚而勇,不但不是优点,反而是一种后患。三国演义中的庞 德,抬着棺材上阵,以示拼死的决心,结果被关云长所斩杀。太平天国时期,湘 军悍将李续宾由湖北东进安徽,孤军冒进。连克潜山、相城、舒城后,李续宾贪 功心切,不顾孤军深入,命部队向舒城以东约 50 里的三河镇急进。三河镇为太 平军军事要镇,此处设有重兵,广屯粮草,城垣坚固,易守难攻。且太平军陈玉 成的大军亦据扎在离此不远的六合,因此李的部将都劝李续宾就地休整,待另一 路友军跟上来后,再行攻打三河镇不迟。 “目前我军人数不过数千,若孤军进犯, 容易遇险”,但李续宾一心想早日拿下这个军事要镇,对部属的苦劝置若罔闻, 还振振有词道:“我自用兵以来,只知向前,不知后退,即使死于敌手,亦是带 兵者的本份。有敢再言退军者,杀无敕。”诸将不敢再言。李续宾于是率部猛攻 三河镇,太平军依城固守,李续宾急切不可下。此时,陈玉成得知李续宾进犯三 河镇的消息,见李续宾深入太平军腹地,正是围歼的好机会,于是一面通知友军 合围,一面紧急率军直插金牛镇,截断了李续宾的退路。随后,李秀成亦率军前 来,太平军合军达 10 万之众,将李续宾团团包围。面对太平军的绝对优势,有 部将向李续宾提议火速向桐城突围,但李续宾固持己见,下令: “凡后退者斩!” 率军偷袭陈玉城大营,却被陈玉城诱至樊家渡、五家祠一带埋伏圈,太平军三处 合一,内外夹攻。李续宾见腹背受敌,外援被阻,知大势已去,于是自缢而死, 部下全军覆没。 李续宾凭匹夫之勇, 盲目冒进, 犯了孙子“五危”之必死可杀之忌, 最终导致身死军覆,后世为将者当以此诫之。 B:必生可虏 和必死相反,必生指为将者怯懦,贪生怕死,志必生还。因此在战场上畏 首畏尾,心无斗志,见利而不敢前,最后必然导致被对手生擒或俘虏。晋将刘裕 朔江追恒玄, 两军于峥嵘洲相遇, 当时刘裕只有几千兵, 而恒玄的兵力却多得多, 但是恒玄生怕失败,命令那些轻巧的战舰紧随在自己的指挥船周围,随时准备掩 护自己逃跑,他的部下也因此士气低落,毫无战心。刘裕抓住机会,出动全部精 锐奋勇拼杀,并顺风放火,恒玄的军队一触即溃,恒玄最终也成了俘虏。 《司马 法》中说:惜命怕死就会遇事疑惧。疑惧则贻误战机,这是带兵者的大患。这种 将帅往往会因为缺乏与敌人力斗的勇气,而临阵畏缩,极易丧失战机,而反为对 手所败。 C:忿速可侮 再看看“忿速”,杜牧解析为:忿者,刚而易怒,速者,气量小而性偏急。这 种气量狭小而脾气暴燥的人, 只要随便受点刺激, 就会激动不已, 极易失去理智, 因此这也是为将的大忌。十六国时姚襄攻克黄落镇,前秦皇帝苻生派苻黄眉、邓 羌率兵征讨。姚襄见前秦兵多,便深沟高垒,坚守不出。邓羌于是向苻黄眉建议 说:“姚襄生性刚愎凶暴,可以想办法激怒他,只要他脾气一上来,就会不管不 顾,愤怒地率军出战,那时我们就可设计将他抓获。”苻黄眉采用邓羌的计策, 率兵长驱直入, 一直压迫到姚襄的营垒旁边, 然后猛擂战鼓, 鼓声搅得姚襄性起, 不由大怒,率兵冲出营垒,结果被早有预谋的苻黄眉杀死。姚襄在对方的刺激下 头脑发热,失去理性,兵败身死,就是没有深入了解“忿速可侮”的危险而造成。 相反,曹魏时机的魏将司马懿就比姚襄要理智多了。诸葛亮率兵伐魏,司马 懿因打不过诸葛亮, 便闭城固守。 诸葛亮久攻不下, 于是采用“忿速可侮”的办法, 让士兵在城门前对司马懿百般辱骂,还给司马懿送去妇人头巾、发饰等用品,想 以此侮辱司马懿的人格,激怒他出战。但冷静的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用心,无 论你办法用尽,就是坚守不出。为了压制部下众将忿怒的出战之心,司马懿还假 装向魏明帝打报告请示要求出战,使者往返千里,回来传达皇帝的旨意,要求坚 守。诸葛亮听说这事后,知道司马懿不过是在借魏明帝的威严来说服手下,根本 没有出战的打算,不由忧劳成疾,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司马懿由于成功克服了将 之五危中“忿速可侮”的毛病,所以笑到了最后。 D:廉洁可辱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很多地方都是站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廉洁”, 本来算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是做为带兵的将帅,若是过于看重自己的清誉,在 乎自己的声名,便也成为了一种弱点。曹操说:爱惜自已名誉的将帅,可以用污 蔑他的方法让他上当。楚汉战争时, 项羽的亚父范增就是一位十分清高廉洁的谋 士,他帮助项羽出谋划策,逼得刘邦很不好过日子。张良于是向刘邦献策,采用 反间计让项羽疑心范增与汉军有染,以此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范增在遭到流 言蜚语的中伤和主将项羽的怀疑后,果然感到受到了羞辱而悖然大怒,向项羽请 辞故里,结果半道激愤而殁。刘邦成功除去了项羽身边最重要的谋臣,项羽失去 亚父范增的辅佐后,孤掌难鸣,很快便被刘邦逼得在乌江自刎了。范增这种能深 通韬略的智谋之士,尚且不免于“廉洁可辱”,由此亦可见要彻底免除“五危” 的弱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做得到的事。 E:爱民可烦 和“廉洁”一样,“爱民”本身也是一种将帅的好品行,更是孙子将之“五德” 中仁的具体体现,但将帅所拥有的“仁”,应是一种从战争大局出发,以取得战争 最大胜利为目标的“大仁”,而不应只是斤斤计效于某些必要付出的牺牲,对任何 局部利益都不肯割舍的“小仁”;或者象秦秋时鲁襄公对待敌人一样的“妇人之 仁”;或象农夫和蛇故事中的农夫一样对待毒蛇一样的“愚仁”。过于挂念小的“爱 民”和不能忍心于百姓受到哪怕一点点伤害,就会受敌人的某些暴行所困扰,导 致忧虑烦思,顾此失彼,由此因小失大,不忍于局部反而危及全局,不忍于“小 仁”反而危及“大仁”。杜牧解析说:“言仁者爱人,惟恐杀伤,不能舍短从长,弃 彼取此,不度远近,不量事力,凡为我攻,则必来救。如此,可以烦之,令其劳 顿。而后取之耳。”对于那些有仁慈心肠爱惜百姓的将帅,他们唯恐百姓受到伤 害,因而不肯舍弃目前的利益服从长远的利益,放弃小的利益以换取大的利益。 他们不酌量远近,不考虑事情的主次和自己是否力所能及,凡是遭到敌人攻击的 地方,必然全力来救。对于这样的人,就可以不断地去骚扰他,让他疲劳困扰, 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