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 总论部分 1.学说: 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因为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2.医家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以某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传授为 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 3.医学流派:对某一地域,或具有某种特定风格,或以某一诊疗技艺、技法的传承而构成的 医疗活动或医学现象。 四大学派:河间、易水、伤寒、温热。 七大学派: (三、四版)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汇通。 (五版)河间、易水、伤寒、温病、攻邪、丹溪、温补。 十大学派:医经、经方、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汇通。 4.学术流派分述: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1.启发学术思想 2.深化临证经验 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 (一)医经学派 ①校勘注释家:全元起、王冰、吴鹤皋、张志聪。 ②分类研究家:杨上善、滑寿、张景岳、李中梓、汪昂。 ③专题发挥家:秦越人(扁鹊) 、张仲景、华佗、皇甫谧、刘完素、骆龙吉。 (二)经方学派(娴熟于临床辨证论治及方药应用) (后世经方:1.经典方 2.仲景方) 《肘后方》 、 《备急千金要方》 、 《外台秘要》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等, 以及近代曹家达(字颖甫) 、吴櫂仙等,均属经方家一脉相传者。 (三)伤寒学派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雍。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 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①王叔和收集《伤寒论》整理伤寒(从脉证方治入手) 。 ②孙思邈著《千金翼方》 、 《千金要方》 (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式,是唐代唯一) 。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①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 (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②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 (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③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 (以经络解释六经) ④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 (强调八纲辨证) ⑤郭雍著《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⑥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 (首创“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代表人物:方有执(1.力主错简重订论 2.风寒中伤营卫说) 、喻昌(三纲鼎立说) 代表著作: 《伤寒论条辨》 、 《伤寒尚论篇》 其他医家: 张璐《伤寒缵论》 、 《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 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 代表著作: 《张卿子伤寒论》 、 《伤寒论集注》 、 《伤寒论直解》 、 《伤寒论浅注》 ①以方类证派:柯琴(第一个提出汤证的概念;提出“六经地面说” ) 、徐大椿 ②以法类证派:尤怡《伤寒贯珠集》 、钱璜《伤寒溯源集》 ③分经审证派: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包诚《伤寒审证表》 (四)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 刘完素:创立“六气皆从火化” ,善用寒凉方法治疗火热类疾病。 “二歧三变” :一歧张从正,二歧罗知悌。一变罗知梯,再变朱震亨,三变王纶、虞抟、汪 机。 (五)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 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辩证体系。 张元素: 《医学启源》 、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 《珍珠囊》 。 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的区别: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研究对象 着重于外来邪气 着眼于机体五脏六腑 辨证 辨别外感火热表里 分辨脏腑寒热虚实 治疗 清热泻火养阴 调整脏腑机能 发展趋势 攻邪派、丹溪派、温病学派 补土派、温补派 (六)攻邪学派 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 ,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 《儒门事亲》 。 (七)丹溪学派(注重养阴) 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 (八)温补学派(继承东垣脾胃学说,注重探讨肾和命门病机) 以阴阳水火不足立论。探讨脏腑虚损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治疗特点:温养补虚。重阳轻阴, 重气轻血,重补轻攻,重热轻凉。 代表医家:薛己、赵献可、孙一奎、张介宾( 《景岳全书》 ; 《质疑录》 ; 《类经》 ) 、李中梓( 《医 宗必读》 ; 《内经知要》 ) 、高鼓峰、吕留良。 (九)温病学派 代表医家: (早期)吴有性、戴天章、余霖。 (中后期)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形成过程: ① 奠基阶段 ②形成阶段(明末清初) :明末吴有性《瘟疫论》 ,清初戴天章《广瘟疫论》 ,清余师愚《疫 疹一得》 ③成熟阶段(清代中叶) :叶天士《温热论》 ,薛雪《湿热条辨》 ,吴瑭《温病条辨》 ,王士雄 《温热经纬》 。 (十)汇通学派 代表医家:唐容川、朱沛文《华洋脏象约纂》 、恽铁樵、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汪昂《汤 头歌诀》 、王宏翰《医学原始》 、王学权《重庆堂随笔》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 5.师承关系: 6.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 《敖氏伤寒金镜录》 。 各论部分 孙思邈 (初唐时期) 著作: 《备急千金要方》各科证治 233 门,方 5300 余首。 《千金翼方》各科 189 门,方论 2900 余首。 (一)医德(创立医德规范和行医准则) 核心思想:精、诚,论述范畴包括医学誓言、医德医风、行医规范等。 大医精诚 大医习业--谦、勤、博、精 大医执业(标准)--精诚 精—技艺精湛(知识、技能、变通)诚—医德高尚(态度、作风) 对待病人:仁慈恻隐,无欲无求。 对待同道:不可道说是非,议论人物;不可“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诩之貌,谓 天下无双。 ” 对待工作:“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 (二)养生(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 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言论、饮食、房室、反俗、医药、禁忌。 养生理论与方法 1.抑情养性 重视养性抑情节欲: “十二多”丧生之本; “十二少”养生之要; “十要”养生之诸契 2.常欲小劳:散步、按摩、导引、调气内视。 3.食养食治 饮食养生基本观点“安身之本,必资于食” “ 不知食宜者,不足于存生” 详论饮食宜忌:尊奉内经 详论食物分类、功效、主治和宜忌 主张合理饮食注重饮食安全 提倡饮食清淡 合理搭配食物勿偏食五味 主张少食多餐 强调食物治疗 4.慎护养老 老年:耳无妄听,口无妄言心无妄念; 饮食及疾病防治:宜轻清淡, 常宜温食,推崇食甘润和血肉填精之品; (三)创建疾病分类与脏腑辨证相结合的方证理论体系 1.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2.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P61) 以脾胃病为例分脾实热,脾胃俱实,脾胃俱虚,胃实热,胃虚冷 (四)伤寒温病的方正论治体系(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1.仲景方证,比类相附 2.瘟疫证治,防重于治:提出“治未病”思;治疗大头瘟创制普济 消毒饮 3.重在清热解毒,配伍汗下养阴 (五)方剂成就 1.集成名方垂后世《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2.化裁古方出新意(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独活寄生汤) 。 3.收集单方验方。 4.创制新方:独活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