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案
《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 一、课程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 “科学 与文化论著研习” “发展思辨能力”“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 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理解文化多样性”等。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研读,借助文学作品及生活实际对专题进行研究性 阅读的方法,完成部分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力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 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 二、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 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 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农村的作品。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 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 具有学术性与文学性。 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 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四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本 书的基础阅读,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了批读,学生读懂了一些内容。但因为学术论著本 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 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 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 方法。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体现“发展思辨能力” ) 2. 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现 “发展思辨能力” “积累丰厚的文化 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 。 3. 明白研究性小论文的标准格式。 4. 培养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 (体现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等“发展思辨能力” ) 教学重点:建构对学术著作专题研究阅读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难点:产生研读专题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参考用书》 学生材料:《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2 教学环境: 学生 4——6 人组成小组 七、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 教学活动一:导入,问题引出研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土地, 常被中国人誉为母亲;它无私地给予了我们果腹之食、蔽体之衣。土地 是中国文化之根,乡土是游子魂牵梦萦之所。对于诸多中国特有的文化 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都能找到原因。《乡土中国》是学界 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 经过 前面的略读、精读,同学们读懂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的不少内容,同 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学生提出疑问。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性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解决。 对于其他问原因、问特征、问应用等体现思维过程的问题,可以进 一步探究。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研读。 研读: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 识为目的,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 (百度百科) 整本书研读,就是在理解一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或章节后,对整本书 进行深入的研讨。 《乡土中国》的整本书研读,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 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 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 “在此基础上, 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 深度的探究” 研究性阅读的意义:让我们变得更有学问,让我们的思维更具思辨 能力。 “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 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 ” (万 维钢) 迅速激 发对研读的 兴趣,了解 研读的概念 和意义。 5 分钟 3 教学活动二:选择并确定研读专题 老师出示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 为何中国的道德和法律具有伸缩性 2) “差序格局”及其影响 3) 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4) 乡土社会中的礼治和法治 若本节课我们要进行专题研读,你最感兴趣的问题是哪一个呢? 绝大多数同学会选 3 选择研读专题的方法—— 确定研读专题应注意—— 1. 专题表述应客观 题目: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中国式××”—— 该词汇在 2012 年 12 月被《咬文嚼字》杂志 评为“2012 年十大流行语”。“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孩 子”“中国式插队”等等。对于一个尚未深入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对它 赋予了褒贬色彩,大家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我们把它变化成 ——传统社会。 2. 小处着手,循序渐进 法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笛卡尔说: “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 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 对象” ,思考应按秩序由简入繁循序渐进,最初的研究对象应具体而微。 在“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特征及原因分析”这个表述中,有几个有待研究 的问题呢?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一个? ——父子关系的特征 3. 确定范围,限定来源 本专题研究基于《乡土中国》一书。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确定专题为: 从《乡土中国》中看 传统社会父子关系的特征 通过问题引 出感兴趣的 题目,此为 确定研读专 题的方法之 一,顺势引 出研选择研 读专题的多 种方法。既 有训练(有 趣的问 题) ,又有 知识。作为 研究性专 题,研读专 题的表述应 该客观、对 象应该具体 而微,基于 整本书阅读 的专题研读 应有确定的 范围。 7 分钟 专题 有趣 有用 有味 4 教学活动三:在探索中总结研读方法 (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轼的研读方法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 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 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 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 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也。 ” (苏轼) 适当阐释后,总结“一意求之法” (也有人叫“八面受敌法” ) :要研 究什么专题,就研读和它相关的内容,其他无关的内容都不涉及。今天 我们要一意求什么呢?——父子关系。那我们就只看父子关系的部分, “但得其所求者尔”。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任务,以速读、跳读的方式地毯式的搜索本书中 写“父子关系”之处, 并思考该处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父子关系”的什 么特征。 教师巡视学生。 大约四五分钟后,抽学生上黑板写出书中写“父子关系”的页码。 (二) 一意求之-概括、分析、归纳传统社会的父子关 系特征。 1) 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的加以说明, ……最后甚至归 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 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30 页 2) 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 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 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 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 普通的感情。——76 页 3) 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 女子有着 “三从 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