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将会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土中国》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 欢!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一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古至今,农民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比重是很高的,农民对社会 的进步发展也作出了极大贡献。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感到无比骄傲。 以前对自己生活的村子没有太多感想,在读完《乡土中国》后再 去回想,乡土社会果然都是大同小异的。 在农村生活,土地就是命根子,也正是那些广袤的土地养活着一 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小的时候跟随父母到田里去播种或者收割,印象最深的是刮开盖 好的薄膜种玉米籽,再就是在秋收时节抱麦子。 在北方,割麦是农活里最苦最累的活,农民割麦的姿势用“面朝 黄土背朝天”来形容最恰当不过,母亲心疼我,没有让我割过麦穗, 于是我开始找寻新的“营生”——挖苦菜。 现在想来,土地真的好神奇,你播种它会生长,你不播种它也生 长。 苦菜就是那种自然生长的植物,挖它并不费事,田地里到处可见, 不一会儿就能挖一小筐,带回家后用水淘了就能吃。 “非典”那年,母亲不信任小卖部的菜种,我就天天出去挖,那 段时间家里足足吃了一个月的苦菜。 在乡下,生活好像不用怎么花钱,吃的自己都可以种,家家户户 都有一口井,梨树、沙枣树什么的也都有,柴火有葵花杆子和玉米棒 棒,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糖果、穿件新衣裳就是了。 可见,土地孕育了多少生命,人们聚村而居确有一定道理。 费孝通先生分析说,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 点:一、小农经营每家耕地的面积小,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与耕地 不会距离得过远;二、因水利灌溉的需要,他们聚在一起住,合作起来 比较方便。 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 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 数量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地增长,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我生长的村子是由第二点和第三点决定的,因为我们那里没有农 场,也不是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人们聚居一起除了是种习惯外就是合 作的需要,村子里称为“变工”。 尤其是在打麦场、绞玉米和刨籽瓜时节,由于每家的劳力有限, 人们会就近叫着乡邻一起做工,效率也高,今天一起去张三家打麦子, 后天再去李四家刨籽瓜,也就是“变工”。 这里没有任何商业行为,人们似乎约定俗成了某种共同遵循的规 则,认为这样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社会学里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 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 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乡村属于前者,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说道,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 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 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只有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群里才能培养出这种亲密的群体,其中 各个人有着高度的了解。 我无比庆幸自己的童年能在乡村度过,和我同龄的一代都是村子 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整个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我,我 也认识整个村子里的人,而父母这一辈的人基本上都是称兄道弟,平 时见面都会很亲切地打招呼。 乡村里的人都是彼此熟悉的,熟悉是长时间、多方面、经常的接 触中所发生的亲密感觉。 现代都市最缺少的也就是这种感觉,门对门的邻居尚且不认识, 更何况楼里和小区的人,于是,在乡土的本色里开始产生出陌生的社 会。 学者将东西方人民的性格作比较,说在西方社会争的是权利,而 在我们的社会却是讲交情。 对于这个问题,也要从乡土社会入手,它是孕育所谓现代人的摇 篮,现代人最根深蒂固的共性是从乡土里带来的,也是影响中国千年 的儒家文化造成的。 中西方的主要区别就是差序格局的不同,也即群己、人我的界限 划法问题。 西方人看重的是团体,而且公私分明,中国人则不然。 就拿“家”来说,是最能伸缩自如的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 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表示亲热的人。 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甚至天下可成 一家。 每个人都有一个关系网,好像把石头丢在水面上发生的一圈圈波 纹,里层是和自己最亲近的人,然后就是各种交情程度不同的人们了。 中国的本色是乡土,而现在的主流是争相到城里立足,一些人是 因为土地的有限接纳不了村里人口的增长,另一些人则是赶时髦。 乡土社会发生了变迁,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 改变,也是社会的一个大转变。 就像费孝通先生在结尾所说的,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 计划,因为在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 生活方案。 如此,希望土地依然是大自然哺育生命的土地,希望乡村的生活 更加美好! 《乡土中国》读书心得二 不论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熟人社会即乡土社会,还是陌生人社 会,都是由人组成的。而这个社会所体现的特性,从根本上说也就是 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所共同拥有的特点。是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个社会 的特性。所以要谈社会的特点,就必须先了解人。 世界上民族众多,但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就 是他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包括风俗,宗教等等。但是 最重要的还是人的性格特点。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他们在特定的地理环 境中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位于南欧,两侧分别是地中海 和爱琴海,地形高低起伏,加上地中海气候,是不适宜发展农业的。 当雅利安人迁移到希腊时。面对不同的生存环境,他们选择了不同的 发展道路。适宜农业发展的地方,后来就建立起“半权力社会”。多 数则选择了航海贸易的行当,形成了“城邦社会”。航海就意味着不 断的变化移动,不可能长期和固定的人交往,同时也得不断的和陌生 人打交道。航海和贸易也不可能完全依附某一样东西,所以他们之间 表现出更多的竞争。不断的移动和竞争最终带来了一种崇尚自由的品 性。在《圣经》中,时常可以看到先知们带着自己的部落迁移,同时 也由于自由和反抗压迫等不断地进行战争。 希腊是“城邦社会”他们的城邦是由不断从外面迁移来的人组成 的,而不是土生土长的,对城邦事务进行管理时,就必须协商,最后 妥协,这就形成了名著的传统。不仅城邦内部如此,各城邦之间由于 力量相当,不能形成专断,所以也表现出一种协商和妥协。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由于地处岛国,土地稀少,且多火山地 震,生态环境恶劣,所以日本人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渴望,同时也有很 深的危机感,这也就造就了二战时日本的“大陆计划”,企图征服中 国,征服世界。在一部日本影片中,日本即将沉入海底,而多数国家 对此置之不理,对日本移民也不断排斥。这些都体现了日本民族沉重 的危机感。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日本人给人以心胸狭隘之感,喜欢剖 腹自杀的也只有日本比较常见。日本也是世界上压力的民族之一。 所以一个国家所处区域的环境和天气等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大 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有长江和黄河两条大 河,同时是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农业,这使中国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古 国之一。东部有漫长的大海,南部大多是高大的山地和丘陵,北有蒙 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西部则更有世界第一的青藏高原,在加上后来修 的万里长城,中国几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