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的改革制度
摘要: 公务用车, 即公车是指国家党政机关、 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国家公共财政购置的, 用于公务活动的需求、提高办事效率的车辆。 根植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我国公车制度, 造成了 财政负担沉重、效率低下、公车私用等诸多弊病。本文从我国公车改革历史背景入手,对当 前公车制度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剖析, 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公务用车制度的有益经验。 并 以此提出对我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期望对当前公车制度改革有所裨益。 以此达到 降低行政成本,减少国家财政支出,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建立一个廉洁、 高效的政府之最 终目的。 关键词:公务用车;公车制度;车改 绪论 2011 年 03 月 25 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 开展公务用车专项 治理,抓紧研究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公车管理使用改革, 今年要拿出改革方案,在一些部门试 行。近些年,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每年 “两会“热议的话题。我 国当前公务用车制度沿袭了解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 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其弊端日益突显, 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社会 经济建设的严重障碍,成为公共财政的严重包袱。 由此引发的效率低下、公车私用、运行成 本高等现象,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人民群众对此意见甚大, 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的和谐 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中央党政机关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和规范性文件, 对当时公务用车进行必要的规范和控制, 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先后在我国广 东、黑龙江、北京、江苏、等地开展公车制度改革的试点和探索,并形成了公车改革的三种 有效、结合地方实际的模式:货币化改革、半货币化改革和加强管理。 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 利弊成分存在,关键是地方车改如何适应、 结合当地具体实情, 来制定有效的公车改革的方 案和对策。 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关于公务用车的先进经验,在公务用车监控、数量、补贴上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通过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要全面系统进行车改, 搞好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公务 用车制度的法律法规和刚性财政预算机制的建设, 进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 为我国公车改 革提供系统、全面的支持。不断优化车改方案,严格公务用车的编制和配备,加强公车使用 管理。 稳步推进公务用车社会化和适当交通补贴的积极配合。 重视车改后期的反馈和社会监 督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公车制度改革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我增长了知识,丰富了阅历。途中, 我综 合应用了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 结合我在地方党委实习的见闻和感 悟。采取了因果论证法、 对比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公务用车制度的现状 与原因,及国内外车改模式进行阐述, 形成了公车制度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希望能够对我国 当前公车制度改革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概况 (一)公车的概念 “公车“即“官车“, 《周礼·春官·巾车》曰:“巾车掌公车之政令“,郑玄注:“公,犹官也“。 汉朝以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后“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至晚清有康有为的“公车 上书“。“公车“,在当代特指“公务车“,不同于公共汽车。公务用车,简称公车,是指国家党 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用国家公共财政购置的, 用于公务活动的需求、 提高办事效 率的车辆。 主要分为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用车和公务人员公务活动业务 用车两大类。 (二)我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历史 公务用车制度, 是指关于享受公务用车的主体、 公务用车的管理及对违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 的惩处等相关方面的规定。 主要包括在政府及各个部门颁布的法规、 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之 中。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规范公务用车的法律法规。 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分为两条主线: 中央层面的政策制度规范和地方各级政 府的试水车改。 在中央,20 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 各级政府部门公务用车也随之大量增加, 并在配车盲目追求排量、 档次上造成一定的负面影 响。因此 199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 的规定》中指出:“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 部,保证工作用车或相对固定用车, 副部长级和副省长级干部离休、 退休后享受部长级和省 长级待遇的,不配备专车“[1],规定中首次明确不同级别干部的用车数量和配备标准,并限 制对进口轿车的使用。对公务用车的无序状态进行一定的规范, 并收到一定的效果。随着改 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配车标准,减轻日益沉重的财政负担。 199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 ,在 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对副部级以下干部用车标准的规范。并规定了各个级别配车的价格限制, 起到节约财政支出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发生明显的变化, 汽车消费市 场趋于完善和壮大,以往的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此2004 年国务 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颁布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 ,明确了机关在 公务车编制、 采购更新的标准。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务车数量过度增加和采购频繁的问题。 在创建两型社会新的形势下, 为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任务, 2008 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发布的 《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和深入 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具体措施的通知》中指出,正常工作日公务用车停驶 20%,休息日全部 停驶。同时进一步降低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从原来的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L(含 2.0L)以下、价格25 万元以内,调整为一般公务用车排气量在1.8L(含)以下、价格在 16 万元以内,机关业务用车排气量在1.6L(含)以下、价格在 12 万元以内。此外,国务 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 鼓励国内发展自主品牌汽车,扩大市场占有率。 从 2009 年开始, 公务用车自主品牌不低于 50% 。自主的新能源汽车, 政府部门要优先考虑 采购。这不仅是降低公务用车采购成本, 鼓励节能减排, 控制公务车盲目攀比和铺张浪费的 有力举措,也是创建低碳社会、两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在地方,各地先后都对当前公车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为贯彻中央的精神,切实减轻 财政负担,提高办事效率。1997 年广东省东莞市是最早进行车改的地区,1998 年 02 月黑 龙江省大庆市率先在市直机关实行公车制度改革, 在当时国内引起不小的轰动, 也取得了一 定的收益。1998 年 09 月,中央启动部分国家机关和部门车改试点,并同时在北京、江苏、 浙江、重庆、湖南等地试点。为以后公车改革的探索打下了的良好基础。2004 年进入全国 性公车改革高潮,广东、江苏、北京、黑龙江等 20 多个省(区、市)试点公车货币化改革。 2005 年,杭州、北京等地公车改革在人民群众的质疑声中相继搁浅。2009 年 07 月经过几 年试点的浙江杭州正式启动市级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