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根据讲义整理
公共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1. 市场失灵 1.1 市场失灵:市场在资源配置的某些方面是无效率或缺乏效率的。 资源配置: 经济学中的资源:是指生产经济物品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和自然资源。 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 经济物品, 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 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个人必须作出选择。 人们对稀缺资源的选择,就是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家将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概括为三个相关的问题: 即“生 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通过计划,即计划经济;一种是通过市 场,即市场经济。 结论:没有市场是不能的,但市场不是万能的。 1.2 市场失灵表现方面 1.2.1 公共物品 在现实经济中,大部分物品是私人物品, 另外还有公共物品。二者的区别是看是否具有排他 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指一旦一个人拥有了某种物品, 可以很容易地不让别人消费; 非排他性则很难排斥其 他人消费。 竞争性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定量某种物品, 就要减别人的消费量; 非竞争性则不会减少其他人 的消费,消费者之间不存在竞争。 公共物品的经典例子:灯塔 结论:公共物品没有交易和相应的交易价格, 就没人生产,或生产远远不够。但公共物品是 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 公共物品的供小于求是资源配置失误。 这种失误是由于仅仅依靠市场 机制引起的,这就是市场失灵。 1.2.2 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外部效应,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与这项活动无关的主体带来的影响。 正外部性: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教育 负外部性: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污染 在经济活动中,正外部性使产量不足,负外部性使产量过多。 产量不足与产量过多,都是资 源配置失灵的表现。 1.2.3 垄断 垄断:对市场的控制。 垄断可分为:人为垄断和自然垄断。 当有垄断时, 垄断者利用对市场的控制把价格提高到均衡价格以上。 这就引起消费者剩余和 生产者剩余的损失,从而资源配置没有实现最优。 1.2.4 收入分配不平等 初始分配: 在市场经济中, 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作出的贡献大小, 由市场决定的收入分配。 由于每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与质量不同, 市场经济中的分配必然引起收入不平等, 甚至 两极分化。 1.2.5 经济波动 市场经济运行呈周期性波动状态。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常见的现象。 遗憾指数(痛苦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表示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 不受欢迎指数:通货膨胀率+失业率*6,表示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美 国耶鲁大学的一位教授分析了历届总统选举中选举连任与失业和通货膨胀关系后, 提出了这 一指数。在这一指数中人们对失业的关切程度远远大于通货膨胀。 2. 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职能”一词的本意是指人、机构或事物所具备的客观功能。 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P.A.Musgrave)主张从市场经济运行的角度去概括公共经济职能 的观点为人们所普遍接受。 由于公共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弥补市场缺陷, 因此, 可将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概括为 三大职能:参与资源配置、协调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稳定。 2.1 参与资源配置 2.1.1 资源配置的目标:效率 2.1.2 帕累托最优:经济运行所达到的效率已经使一部分人处境的改善必须以另一些人的处 境恶化为代价,说明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最优状态。 2.1.3 参与资源配置的理由:(刚好是市场失灵的前三个方面) (1)私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 (2)私人无法矫正外部性; (3)私人无法消除垄断。 2.1.4 参与资源配置的方式: (1)通过预算拨款直接提供国防、外交、治安等纯公共物品; (2)通过发放补贴与私人部门共同提供准公共物品; (3)开征矫正性税收,实现外部边际成本内在化; (4)发放矫正性补贴,实现外部边际收益内在化; (5)导入竞争机制,抑制人为垄断; (6)实行政府规制,减弱自然垄断的影响。 2.2 协调收入分配 2.2.1 收入分配的目标:公平 公平不是平均, 它允许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只是强调收入差距应控制在与效率相适应的水 平上。收入的差距通常借助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衡量。 G=A / (A+B) 2.2.2 协调收入分配的理由: (1)社会成员拥有要素的质和量不同。由私有财产制度、遗产继承制度、 家庭出身背景、 身体发育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所造成。 (2)社会成员提供要素的机会不均等。由歧视等因素所决定。两个劳动者的天赋、智商、 学历、才能、体质等条件都十分接近,却可能因为年龄、性别、容貌、信仰等方面的因素而 面临极不相同的就业机会。 2.2.3 协调收入分配的手段: (1)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 高税率的消费税和遗产税, 降低高收入者的过高收入水平; (2)安排社会保险支出、 社会救济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 提高低收入者的过低收入水平; (3)增加公共投资,创造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 (4)颁布劳动者权益保护法等法规以反对歧视; (5)扶持工会等对抗垄断组织。 2.3 促进经济稳定 2.3.1 促进经济稳定的涵义:伴随较低失业水平和较低通货膨胀水平的经济增长。 2.3.2 促进经济稳定的理由:依靠市场机制自身的调节,必然会使宏观经济的运行呈周期性 波动状态。 2.3.3 促进经济稳定的手段: (1)税收政策:增加或减少税收。 (2)支出政策:增加或减少公共支出。 (3)赤字政策:增加或减少财政赤字。 3. 公共支出 3.1 公共支出:公共部门为从事经济活动所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 包括国家预算中用于公共部门的拨款、预算外资金中用于公共部门的支出。 经济学中通常将公共支出划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按照经济性质,还可将公共支出分为经常支出和资本支出。 3.2 公共支出的原则 西方国家的公共支出原则: (1)效率原则; (2)公平原则; (3)稳定原则。 中国的公共支出原则: (1)量入为出原则; (2)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原则; (3)厉行节约,讲究效率原则。 3.3 公共支出规模扩张的原因分析 公共支出规模可用绝对量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当年价格表示的公共支出总量) 和相对量 (一 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表示。 统计资料表明,英国 1900 年公共支出为 2.8 亿英镑,1995 年已经达到 2927 亿英镑,而美国 的公共支出由 1890 年的 8 亿美元上升到 1995 年的 15907 亿美元。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 达国家的经常性公共支出占GDP 的比重保持在 30%以上。 3.3.1 宏观原因: (1)罗斯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共支出规模扩张是重要的先决条件 (2)瓦格纳法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3)皮科克和魏斯曼:公共支出的向上刚性 3.3.2 微观原因: (1)公共部门产量的决定; (2)公共支出的环境因素; (3)人口变化的影响; (4)公共物品的质量; (5)公共部门的投入品价格 3.4 公共支出的构成 购买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公共投资支出 转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