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读后感三篇
教育常识读后感三篇教育常识读后感三篇 教育常识读后感三篇 拿到《教育常识》这本书时,我略有些吃惊:既然是常识,还 有必要专门写书来讲吗?对于教育常识,即使一般的家长不懂,但 那些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也不知道吗?这本书的价值到底在哪 里? 该书的序言答复了我的疑问:在我看来,就是社会弥漫着的对 常识的无知和漠视,是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的缺失……失却常识让 世界惶然失措,深受其害。在我看来,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 充满着烦躁情绪,引领我们的是创新。很多人眼里的创新,就是与 众不同,与旧不同,这里的众和旧都是创新要打破的。常识无疑就 具有众和旧的特点,因而也极容易被人们不加思索地放到创新的对 立面。真正的创新,不能违背常识。恰如作者所言,常识是我们工 作的底线。不止如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地思考:什么是常识?什 么是真正的常识?什么是我们不可违背的、作为底线的常识? 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紧迫感,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就像作者 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 的读者。理想的阅读,不是‘六经注我’,而是‘我注六经’。我 抱着这样的态度,尽情地品味作者的智慧。 该书语言具有散文的风格,每章分为数节,每节围绕一个主题 展开论述。作者或从一个日常用语的释义开始,或从一个日常故事 的讲述入手,娓娓道来,引领我们进入他要描绘的世界。但是在这 个世界里,他似乎又是一个隐者,需要思考的依旧是我们,是我们 用自己的生活注释他的文字,而不是他的文字注释我们的生活。该 书所讨论的,多是严肃的话题,但是并不显得生硬,反而因为散文 化的语言,使它在严肃中透着轻灵。 仔细观察该书,可以发现它的编排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全书分 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 识和教学常识等 7 章。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表达了一个从 大到小、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开展过程。依照这种逻 辑,作者从人性的高度谈起,把教育内容、学生、教师、教学放到 教育过程中去一一考量,最终认定教育的理想是为每个人的幸福生 活而教育。如果把作者的哲学假设,即关于人性常识的探讨,归纳 为几句简单的话,那就是: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人,这是一个独一无 二的人,一个有着自己生长节律的人,是一个尚须依靠教师的帮助 来用一生去自我完成的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也是一个人,是一 个要在师生共同的成长中追寻自己幸福的人。 当然,如果想在这本书中找到标准答案,那么你会失望。因为 该书讨论的常识是作者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恰如序言中所表达 的:说到底,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 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缺乏道的一部 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 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 己讲’和‘讲自己’。确实,这样的常识里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 但正是这种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的常识,才显 得真实,才富有人情味。并且作者的指向也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的 答案,在复杂的教育生活中也不可能提供这样的答案,作者所能做 的只能是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我们遇到 的问题。 如果你想在这本书中找到详细的教育教学实施方案,那么你也 会失望。该书并没有提供详细的、可操作的方案。也许这是个缺 陷,但是我们不能苛求。因为现在的人类还没有认清自己,人的复 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这样的复杂性让我们无法提出一劳 永逸的方案。该书提供的是能够激发教育智慧的智慧,在这种智慧 的引领下,广阔教师可以依据详细的教育情境做出切实有效的方 案。在教育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在路上,在不断思索的路上,在不 断探索的路上。我认为,该书所能做的和所要做的是,引起我们对 教育常识的思索,从而让这样的思索引领我们充实自己的教育生 活。 该书用轻松的方式阐述严肃的话题,它是一本引发我们对教育 常识乃至生活常识反思的书,是一本立意深远却可以轻松读懂的 书,是一本读起来有情、有趣、有味的书。在我看来,一本真正的 好书应该是能够用平实、清晰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涵义,最重要的 是能够唤醒我们的思考。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教育研究者,如 果你想加深对教育常识的理解,如果你想唤醒自己对教育常识的思 考,那么不妨来读读这本《教育常识》吧。 本学期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这 本书。常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普通知识。何为教育 常识呢?用李政涛教授的话说就是有关教育的最根本且简单的事实 性的知识与道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被它所吸引,但是翻 开书本一页一页地看下来,越看越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其 中最吸引我的是教育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和生活化这一 章。下面来谈谈本章中的各个小节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首先,教育内容要生活化。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现在看来,当年 那些丰富厚重的‘教育内容’,还沉淀在心里的着实不多了。果然 如怀特海和爱因斯坦所言,忘记了课堂上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 育。这一点对与我们的聋孩子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聋孩子由于 听力的损失他们失去了最重要的信息听觉,所以他们的认知水平与 理解能力都较正常孩子要差,对于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如何 让他们能够通过老师的教育掌握与正常人沟通的方法以及将来毕业 之后能够有一门技术可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如果教学内容偏离 生活,首先他们承受起来就会很困难,就算是当时承受了,但是过 不了过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的。 本节中还举了沈从文读书的例子。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 ‘所受的教育’没有停顿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广阔的现 实生活。现实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它比起书本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宽阔无边。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要做 到这一点,我认为要从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学校方面。学校的教 育内容要生活,要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对于聋校的学 生来说,经常发生的事情就是老师刚教完不久学生就忘了,很大一 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没能把所学的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他们 大部分都是住校生,就算放假回家与正常人的交流或者说与家长的 交流也是很有限的。家长通常都是用简单的手势比划着与孩子交 流,没能把老师教的内容,例如句式、词语等运用起来。所以由此 就有了第二个方面。第二,家庭方面。家长要能经常关于老师沟 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把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也能运 用到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把孩子学到的知识 运用起来,例如前面说到的句式、词语等,有了运用孩子才会学的 有意思,才会表达出所学知识的价值来。 其次,活化教育内容的方式是运用。这一节中提到并不是所有 的‘科学知识’都是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儿童安 康、主动生长的科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我们现在都在说 聋校的那一套教材太老了,不适应社会的开展需要了,所以大家都 在提倡运用普校的`教材,有些班级也已经在使用普校教材。但是在 运用普校教材的时候,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教材和教育模式, 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它是针对健听的孩子的,是不是完全符合 我们的聋孩子呢?我们要怎么样对教材进展选择,进展什么样的处 理呢?我们还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