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知识点整理
1.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 育有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 教育的 质的规定性。 2. 2.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教育本质属性的所表现在: ①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②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以培养人为直接目的社会实践活动 3.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两生: ①为了生产和生活; 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没: ①没有固定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②没有固定教育场所; ③没有阶级性。 4.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①奴隶社会产生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②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5.205.20 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①教育的全民化 ②教育的民主化 ③教育的多元化 ④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⑤教育的终身化 6. 6.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制约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②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7. 7.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8.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①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④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⑤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9. 9.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 代政治社会化。 ③教育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10.10.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②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③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1.11. 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即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③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④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12.12.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教育措施。 ①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 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教育要适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 特征和主要矛盾; 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④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13.13. 遗传的意义。遗传的意义。 ①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②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 ④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4.14. 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学生的发展; ④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5.15.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或学校教育在人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或学校教育在人 身心发展中起主导用的表现)身心发展中起主导用的表现) :: ①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6.16.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学制的依据: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④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17.17.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①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 ④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 18.18. 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①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方向,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 它 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②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 的教育。智育是核心,是其他各育的知识 和智力基础。 ③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 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 能力 的教育。体育为其他提供物质基础。 ④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 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德能力的教育。美 育在 全面发展中起动力作用。 ⑤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 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在全 面发展教育中,各育是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 19.19. 活动课程主要特点是:活动课程主要特点是: ①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 ②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20.20. 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课程内容的三种表现形式: ①课程计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 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 工作 的指导性文件。也称教学计划。 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国家根据 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学科的内容及 其实 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③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 等。 21.2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①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③教科书的编写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教育现 状水平。 ④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⑤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2. 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①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 ③学科特征。 ④课程理论儿童(学生) 、知识、社会。 23. 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4. 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德智体美+个性】 ①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 务。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④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5.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③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④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26.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