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时代的脉搏美术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一美术鉴赏教学设计 科 目 美术鉴赏 备课人 课 型 新授课 单 位 时间 2024.04 课 题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学 习 目 标 1、认识美术与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美术作品反映或表现社会思潮、运动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2、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据形式分析等方法来理解他们所反映的社会观念和风气。 重 点 难 点 把握美术作品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美术形式变化得以发生的社会因素,并能从更多角度来鉴别、评价美术作品。 教学 方式 设疑提问,作品欣赏,组织讨论,平等对话,小结归纳,图形示范等 教材 分析 《时代的脉搏》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 单元第七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提供了十余件时代气息浓郁的作品,通过比较与细致分析,说明美术作品与社会运动、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对于这种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美术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背景与时代变迁,二是社会变迁对美术作品造成的影响和改变。 学情 分析 高一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鉴赏基础,了解美术进展的基本脉络,对本课内容中部分作品有所了解。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参加和合作探究意识较强,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应该能顺利突破本课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欣赏二幅门神,比较分析: 1、门神是用来干什么的? 2、《抗战门神》与《传统门神》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二、作品欣赏: 观赏《一辈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比较分析: 1.他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 三、自主学习 看大屏幕,放东晋、唐代与宋代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形象与服饰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说出其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相关知识链接: 魏晋仕女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女性之美开始获得了独立的价值,得到欣赏和珍视。女性开始走向对于美的自觉的追求。描绘的女子主要是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等,这类形象的原型一般来自于诗、赋等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这一时期的女子,大多穿着广袖短襦,曳地长裙。腰部束以“抱腰”,并且用衣带来装饰,当时还流行在头上插戴花钗和“步摇”,这样走起路来衣袂飘飘,环佩叮当,进一步强调了女性的温婉妩媚,婀娜多姿。在化妆上,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花木兰从军后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就是这种装饰的体现。 隋唐仕女画: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开放,对内宽松,妇女的束缚也相对较少,因此女性之美也相应地呈现出了雍荣华贵的景象。唐代女子以丰腴的体态为美,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显得华丽大方,充分体现了女性美上的“盛唐气象”。她们的装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这在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中可得到印证。图中所画的女子,云鬓蓬松,上戴硕大的折枝花朵,并簪上步摇钗,衣着轻薄的花纱外衣,另佩轻纱彩绘的披帛,内衣半露,上有大撮晕缬团花,袒胸露臂。这种性感的装束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宋仕女画:宋代,随着都市的进一步进展,社会对女人的审美也日趋世俗化。宋代崇尚儒学理教,是一个理性发达的时代,用现代的观点也是个很男性化的时代。仕女画在宋代自然比较衰落,与唐代的丰腴慵倦相比,女性形象端庄健实,有一种平民化的朴素,美女画得就像是稳重的家庭主妇。 四、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看大屏幕,放图片《秦始皇兵马俑》《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砖画》《麦积山雕像》《牡丹亭》 讨论:1、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 2、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相关知识: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4 人占一幅。人物之间以银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这一时期多战乱,国土长期分裂,朝代频繁更迭,士族地主的统治极端腐朽,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但另一方面,儒家名教失去它原有的维系人心的力量,外来的佛教在中国获得广泛传播和狂热信仰。 处在纷争不息、动荡不安的社会之中的士人阶层,由于普遍对现实世界感到无望,他们寻求各种精神寄予,还有一部分人则喜爱沉湎于艺术的创作、鉴赏和品评等活动。 《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说明明代社会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常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叮嘱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五、课堂总结: 六、课后延伸: 上网或查找相关资料,联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通过题材、构图人物形象来分析《雅典学派》表现的情感、思想以及 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