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篇一:语文教学反思案例篇一: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 就意味着给 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 的确,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 度过的。作为刚刚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 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我觉得一 节好的语文课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 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 接触。 ”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 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 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 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 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 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在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 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 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 ,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 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 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 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 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 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重视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 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不到一 年的语文教学,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体验。是的,语文教学离不 开情境,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 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 课堂上,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 示自己!每学习一篇新课文,我都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搜集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知识,上课时,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这样, 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 知识的储备量。 2、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 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 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 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另外,我还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 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的文章的写作技 巧;同时,鼓励学生阅读中外儿童名著,领略书中的精妙所在!我们 班还设立了图书角,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总之,我愿做一个 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 回顾我听过的语文课堂 教学以及自己短短的语文教学经历,特别是在整体批阅了学生的第一 篇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识到: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 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描写中,才能 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此,我不断鼓励我的学生坚持观察周 围的一切,要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 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我期盼着:我的语文课堂会变成孩子们学习知识、放飞梦 想的理想舞台。 篇二: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 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 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 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 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 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 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 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 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 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 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 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 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 神世界” 。 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 也不要总强调 “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 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 可以随心舍 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 心智的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 第一学 段(1——2 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 ——4 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 疑问;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 物每分钟不少于 300 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 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 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 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 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 多角度、 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 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 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 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 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 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 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 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 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 3?吹降闹皇 br /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 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 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