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教学反思
.- 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时间单位中“年、月、日”更为抽象。《年、月、日》在九年 义务教育三年级下学期教材中出现, 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同样出现了, 说明了这一内容的 重要性,不过新教材中更重视学生的主动探究,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实际教学时,我注重让教 学实践更贴近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亲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 程,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独特的乐趣。 开课时我选择了学生关心、感兴趣的申办奥运会这一时事,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 也想引发学生争相表述已知的“年、月、日”知识的欲望与热情,唤醒学生已储备的知识经验,为学生 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但由于放录像时间过长,学生由此引发的对年、月、日的兴趣不是很浓,而且 早早地把已知新课内容表述出来,减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中,拉家常式的交谈,创设了师生亲近的气氛,动画演示与儿歌把抽象的年、月、日知识变得 生动、具体,并富有童趣。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 学法就能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教学中创设的儿歌情境和动画演示能紧紧抓住年、月、日这一教学目 标,激起学生对所要学的数学知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谈 年、月、日时,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 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较强的探究欲望。 “认识大月、小月,知道各月的天数”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想改变以 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设计制作中,有目的地去查寻每个月 的天数,哪几个月是 31 天,哪几个月是 30 天等关键性的问题,想让探究成为他们自身的一种需要。 但对于这几个问题, 大部分学生已经从预见中早已知道了答案, 实际教学中学生失去了观察年历的耐心, 个个争着举手汇报答案,教师的教学本意没达到,学生的探究也流于形式。 学生通过“猜一猜”、“算一算”、“看一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计算、 自己发现、自己概括,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较好地突破了判断闰年的方法这一 教学难点, 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深刻的体验, 从而牢固地建构了判断闰年的好办法。 从这一教学实践中, 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动发现与探索、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 过程,而不是去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这也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 克所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因此,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 学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在主动地探究、建构地学习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让学生 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使他们感受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从而真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 生命的活力。 -.可修编- .- 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 写教育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就是记失误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失误,以及解决问题 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 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否浓厚等。可以是大的问题,也可以是小的问题。教师通过反思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探究和剖析,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 同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 写出改进的策略和 “二度设计”的新方案。即使一个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近乎完美的教师,在一节课的某些环节上还 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败笔之处。能认真冷静地对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回顾、探究寻找到解决 问题的方略,对今后的再教学积累深层次经验,无疑会有锦上添花之妙用。 课堂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奇地方,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两者是相互的。在上面两个片段 中,我充分认识到了学生的力量,他们在无形中促使我进步。在片段一中,小宇是一个小调皮,可就是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为什么他平时就不是那么积极呢?我想自己所设计的课是不是还不 够吸引人呢?现在的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他们渴望一个能够走进他们世界的老师、朋友。兴趣 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学生对他所学的东西一旦 有了兴趣, 就会不知疲倦, 越学越爱学。 但是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我们教师的培养和激发, 因此, 在以后的课上我不仅要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活生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 界。另外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 课堂教学活动,并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收获。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等进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学 目标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考虑学生的差异, 分出不同的层次, 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 助,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使每个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有所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平等的师生观念在我们多数教师的心中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何 时我们想到过帮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呢?我们所理解的XX 与平等,学生是怎样认识的呢?由此我认识到真 正的 XX 与平等一定是在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中体现的。 有时我们会自认为对待学生的方式是XX 的,但是如果我 们的教学不能激发起学生平等交流的欲望,学生依然是被压抑的,他们享受不到平等交流的快乐。对教学过程 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人人参与(包括教师的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活动过程,更是一种 人与人之间 XX 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达、创造潜能的发 掘;对教师而言,交流与合作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地输出,而是 双向交流的过程。交流与合作意味着教师角色的根本转换: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 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 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同时,我也认识到,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我们又不能被它束缚。教学活动 是一种生命活动,它不同于工厂生产产品,囿于教学设计只会窒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精心设计教学 -.可修编- .- 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细致安排一节课的每一分钟,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 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前苏联 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