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习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精选
篇一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 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开展和社会 开展都需要的、 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其开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科学协助 下, 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把学科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 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便是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谈 谈自己对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 历史学科思维是解决历史学习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教学要在重视 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历史材料引导学生体会构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 心素养,明确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关系。 一、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 析的观念。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 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 些方式表达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 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 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 察。 二、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 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 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 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 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 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 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三、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表达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 和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表达及其语境的 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 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 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表达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 情理解的根底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表达;在对历史和 现实的认识中,能够表达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四、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根底,对历史事 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表 达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表达中,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 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 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 开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 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通过学习,学 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根底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 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等。 篇二 八月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青岛市举办的“中小学生开展核心素养 论坛〞主题继续教育培训会,两天的培训日程让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教 育开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学习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 并初步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现谈 谈我对“核心素养〞理念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1、 “素质〞与“素养〞的区别。 褚教授首先阐述了“素质〞与“素养〞不同概念,提出“素养〞 主要是要答复“培养出来的人究竟是什么样〞,而“素质〞那么侧重 于“学校提供什么方式来塑造人〞,两者的立足点、出发点不一样, 两个问题到底谁更重要些,显然培养怎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答复的问 题, 这让我体会到我们总是在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 总想着我们能给学生什么, 往往忽略了学生受教育后会变成怎样的人, 能力上会表现出什么,未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开展需要,因此,我感受 到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防止把学生变成知识的“存储器〞, 防止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 21 世纪需要综合能力更强、创新能 力更强的智慧型人才。 2、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的新突破,是要培养全面开展的人,就是 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开展、创造性开展和可持续开展的教育,提供适 合学生成长与开展需要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让学生终身受益。褚教授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 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开展和社会开展需要的知识、 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从学习中感受到,核 心素养就是在推动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 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养的转变,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 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 育〞转变, 为此, 教师的教学也要跳出单一学科或者单一情境的限制, 以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关注教育从“育才〞 到“育人〞转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3、创新与合作是核心素养的关键。 褚教授在分析我国国民素质的短板问题时利用中日获得诺贝尔奖 人数的比照,清晰的分析出我国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意 识不强。创新决定着民族的未来,那么根底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重 要,但当前我们的根底教育评价体系落后,教育质量等于分数第一的 评价方式很浓厚,中小学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创新能力缺乏,长此以 往,我们的教育就会影响国家的开展,影响学生的终身开展,由此, 我深刻感受到当前根底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紧迫性。 4、作为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做的问题 褚教授帮我们指出了几个方向: 第一、中小学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发课程体系。 第二、教师改良教学方法,更新理念。 第三、 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教师就要不断学习, 完善自身知识体系。 第四、采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方式,形成良好的教育评价环境。 作为教师具体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我感受到教师应该不断保护激 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参加学校校本教研和校 本培训,在教研过程中更加关注对学生学情情况的研究,做到因材施 教,尽可能的营造快乐、平等的教学环境。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 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互联网资源等 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 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 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篇三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 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 “人生结果=能力× 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 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 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答复了“人生目的〞,即“我为 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 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 的关键。假设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