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新教师工作总结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4年语文新老师工作总结 正式步入老师行业已经三个多月了,谈到语文教学还是感慨万千。说到总结,不由想到不久前自己上的一节课《天上的街市》,这堂课采纳的是高效课堂的模式,整体效果还可以,但细细反思下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处理上,觉得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在此就借一节课的反思来作一个语文教学的阶段小结。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问。学习语文,一定是以“品、悟”为主的,脱离了对语言的品赏,就无法得到对文本的感悟;脱离了个人对文章的个性解读,就无法得到个人的感悟。然而,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在语文教学中却很少重视“品、悟”。在备课的时候,我常常第一时间拿出各种教学参考书,谨慎小心,生怕讲错了某个知识点,误导了学生的理解,包括在处理《天上的街市》时也是根据教学参考书的要点讲解。然而,真正一堂课下来,诗歌的语言赏析,主旨赏析都由学生合作完成,表面上,所有的知识点都让学生掌握了,但学生真的理解了吗?知其所以然了吗?没有!表面上是我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实际上仍然是我在变相灌输传统教学。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备教材不够,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想到的不应是借助教学参考书的标准答案,老师应当有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这节课的要点重点应该是什么?想要培育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怎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得到诗歌感悟?这才应该是我备课时应该想的问题,然后,出于应试的需要,可以将自己的个性解读与教学参考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就是备学生。在高效课堂的模式下,鼓舞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预习,如何展开小组合作,却常常轻视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只要敢放手,肯将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交出的答卷,学生的能力往往是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然而有的时候,我又过于信任学生的能力,认为大部分同学应当理解的知识就不细讲了,其实不然,这大部分的学生不一定如你所料能够掌握,剩下的小部分学生更不可能掌握。所以,备学生时应该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能力的不同决定教学。 反映在这堂课上,还有教学语言的缺漏。作为新老师,常常不知道怎么用语言表达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比如这堂课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摆脱封建束缚”如何理解?“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如何理解?我只是引导学生从诗歌表达的修辞角度进行理解。课后认真思考,其实有更好的角度。诗人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一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他所选用的诗歌意象一定是精心选择的,诗歌意象的拼接所营造的意境中也一定包含了诗人的情感价值观。在引导学生理解“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幸福”时,不妨结合写作背景,从诗歌意象的角度进行解读。 反思一节课,已然得到许多待改进之处,反思整个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更甚。新老师的长足进步应该是从点点滴滴做起的,从每一节课的反思做起,吸取经验教训,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第2页共7页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24年语文新课程学习总结 在新课程推动过程中,语文组多层面多角度地在课堂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使新课程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贯彻。为推动新课程的开展,我组以“整体推动”的模式开设出高质量的公开课,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新课程在推动过程中的方向,以开设的公开课为标志,我组经历了两个阶段:从“突破课堂教学形式入手”实践新课程和从“文本内容的深层剖析探究入手”实践新课程。 1.从“突破课堂教学形式入手”,推动新课程开展。 根据课型特点,从诗歌、古文、活动课三种课型出发,从形式上予以突破。 (1)学生走出教室,进入大自然感悟秋天并拍摄剪辑。 在《秋天》一课的设计上,老师带领同学走入大自然,学生拍摄寻访秋天的全过程并进行剪辑,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对课文的鉴赏领略和学生实践活动的互动式行进成为这节课的教学双线,这是课堂教学方式探究上的一次成功。 (2)教学形式多样,凸显“感悟体验”。 在学生实践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上___各自的感悟。“闻一闻秋天的气息”“听一听秋天的声音”“说一说秋天的故事”“摸一摸秋天的果实”各种教学手段交错使用。 (3)营造氛围,平等对话。 在《论语》这一课的设计上,注重气氛的营造和学生对话的开展。在古筝声中,在错落有致的自由散读声中,浓浓的古韵在课堂中弥漫开来。在充分把握课文基础上,根据自己经验谈谈感悟,故事、漫画、小品、诗词、格言,学生们娓娓道来,课堂成了人生哲理沟通的平台。 (4)走向生活,展示个性 《说说我自己》让同学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会竞选”“模拟学校招聘老师,校长点评招聘会”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在同学们的自我展示和同学评价中认识自我,加强沟通,课堂成了展示个性,认识自我的舞台。 • 从“文本内容的深层剖析探究入手”,深化新课程实施。 在形式探究的基础上,进入一个更为深化的阶段:从挖掘文本内涵入手,深化新课程内涵。 (1)追求内容的丰富、视野的拓展。 在设计《女娲造人》一课时,我们设想:一个经过改编的神话故事,内容本身没有挖掘的价值,但以此为本,引领学生走进神话的大门,里面的世界将何等宽广!在老师一步步引领下,学生们对文本和文本外的探究愈来愈深化,学生们脑海中留下了一串串问题:《女娲造人》古今版本多变,每一改变的历史背景是什么,___十多个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造人用的都是一种原料“土”,东西方神话中的女性有何不同等等。课堂成为学生探究讨论的舞台。 (2)追求思想情感的深度。 在设计《信客》一课时,从三个层面切入: (1)信息、信用、信念。 (2)文本对比(3)将人物置身于时代。这样,文本与延展交融、人物与时代纵横,使课堂教学厚实化、文学化。 在课堂设计上,层层推动: (1)抓住要点,梳理文本(2)于看似平淡处设疑。 (3)在对比中突出人物性格。 (4)比较阅读,使文本向纵深挺进:比较臧克家《三代人》、史铁生《命若琴弦》,探讨“两代人”职业命运的代代相承图。 (5)提供时代背景,在时代的坐标上探讨人物命运。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密集,学生的收获颇丰。 二.支教沟通,在碰撞中领悟教学真谛。 (1)主动出击,接受专家指教。 采纳“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开教学研讨。孔晓玲、李明、劳新华、郑怡、___、李昕霞、饶美红等老师分别在各级各类的沟通活动中开课,参加人数面广,涉及各个年龄层面,效果好,反响强。其中郑怡的《珍珠鸟》代表上城区参加了___市教科所___的“新课程展示”活动。李明的《安塞腰鼓》___的《信客》参加宁波___四校“课堂新韵”活动。___的《信客》参加由___市教研室___的“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郑怡的《散步》参加由上城区教研室主办的___市“新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孔晓玲的《女娲造人》参加区“陶研会”___的研讨活动。 (2)提供机会,提升老师业务水平。 密切___各种层次的观摩沟通活动。在全国、省市区十多次各类各级观摩活动中,分批选派各个层面老师观摩学习,开拓视野。老师的参加面广、积极性强,有效地推动了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开展。尤其是省里的新课程展示课,对转变我组老师的新课程理念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提供契机,促成青年老师专业成长。 青年老师是语文组的生力军。他们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