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导游词
晋阳太原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 史上的太原。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 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 3 县 1 市 6 区,总面积约 7000 平方公里,其中城区 168 平方公里;总 人口约 280 万,其中市区人口 160 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 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 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 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 绿地公园散落有致, 草坪树带随街延伸, 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 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 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 ;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 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 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 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 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 2400 多年历史的古城。 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 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 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 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 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 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 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 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 453 年, 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 魏攻打赵襄子。 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 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 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 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 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 魏, 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 晋” ,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 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 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 17 年,公元前 386 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 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 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 统领太原、 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 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 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 13 米,周 长 14 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 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 396 年,北魏 40 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 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北魏权臣高欢于532 年在太原 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 。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 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 在 27 年间建起 大明宫, 兴修 12 院, 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 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 雕佛像、 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 视太原为“发样之地” ,称 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 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 米、周 3.5 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 筑起高 13 米、周 4 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 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 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 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 被人称为“太原公子” 。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 年誓师晋阳,当年 11 月 便攻人长安, 建立唐王朝。 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 先被定为 “北 都” ,后又改名“北京” ,最后又恢复为“北都” 。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 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 称府城或州城,高 13 米,周长 21 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 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 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 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 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 24 道,进退 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 汉、北汉的“国都” ,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 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 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 “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太原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 四年(公元 979 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 “御驾亲征” ,围城攻打近半年, 北汉主刘继元出 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 成“龙” ,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 多年的晋阳古城 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 年,焚灌晋阳后不到 三年, 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 筑起周围 10 多里的土城, 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 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 、 “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 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 , 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 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 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 宋朝后期及金元两代,北方又是乱世,太原城又遭战火之劫。明朝洪武元年(公元 1368 年)朱元漳的北伐军进入太原时, 这里已是一座人烟罕见的空城了。 洪武三年(公元 1371 年), 明太祖朱元漳封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