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重点__最新郭庆光版_期末考试版
1、传播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 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 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 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 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 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 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 (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 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 拉斯韦尔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 W 模式。 ②五W: (谁) ;(说了什么) ; (通过什么渠道); (向谁说) ;(有什么效果) 5W 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 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 果(效果) 4、香农—韦弗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 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 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 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 5、人内传播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 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 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 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主要环节(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 (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 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 社会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 “客我”是内容, “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 “主我“反 过来改变“客我” ,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 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 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 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内省式思考内省式思考 ①定义:短期的、以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的一种。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 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 ,是推动 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 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 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 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5、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动机及社会功能 ①定义: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或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最典 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④动机:a.寻求关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用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首要动机) ;b.建立 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基于满足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5、库利的“镜中我镜中我”理论 ①(美)社会学家 C.H.库利《社会组织》 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这种认识主要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他人 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 ,个人透过它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 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关于他人如何 “认识” 自己的想象,关于他人如何 “评 价”自己的想象,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③“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 “的主要机制。 ④这种以 “镜中我” 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 越多方面, 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 6、群体意识、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①定义: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②群体 的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为主体共同体 6、群体压力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体压力的情 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成因:a.信息压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 信任多数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 :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 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6、集合行为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形成条件 ①定义: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多以群集、 恐慌、 流言、 骚动的形态出现, 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该行为中的传播是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②发生条件:a。结构性压力:社会上普遍存在不安心理和紧张情绪;b。触发性事件:某些突发事 件和突然的信息刺激;c.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6、群体模仿群体模仿和“匿名性匿名性” (集合行为传播机制之二) (法)J.G.塔尔德《模仿的法则》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基 于人的安全本能的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种非理性的模仿部分基于“匿名性“原理(在 混乱状态下,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下的人们,容易受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失 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本能冲动的行为)。 6、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