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设计方案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人工湿地(CW—Constructed Wetland)污水处理技术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新技术。它具有处理效果好、 氮磷去除能力强,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以及对负荷变化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比较适合于技术管理 水平不很高,规模较小的城镇或乡村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的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废水的处理综合了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种作用。湿地系统成熟后,填料表面和植物 根系将由于大量微生物的生长而形成生物膜。废水流经生物膜时,大量的 SS 被填料和植物根系阻挡截留,有机污染物 则通过生物膜的吸收、同化及异化作用而被除去。湿地系统中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使其周围的环境中依次出现 好氧、缺氧、厌氧状态,保证了废水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 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湿地处理系统的设计 1.选址考察地质、地貌、水文、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有关法律及公众意见。应因地制宜,尽量选择有一定自然坡度的 洼地或经济价值不高的荒地,一方面减少土石方工程、利于排水、降低投资,另一方面防止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2.确定系统组合形式根据场地特征、处理要求和所处理污水的性质来确定。单一式、并联式、串联式、综合式。 3.确定水力负荷 根据文献或经验而定。 4.选择植物根据湿地植物的耐污性能、生长能力、根系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价值和美观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有芦苇、席 草、大米草、水葫芦、水花生等,最为常用的是芦苇,插植密度为1~3株/m2。 5.计算表面积 As=Q/a:As—表面积;Q—进水流量;a—水力负荷。 6.确定长宽比 (1)表面流湿地:长宽比10:1或更大,根据地形来考虑,底坡降0%~1%。 (2)潜流湿地:根据达西定律 Q=Ks*A*S S—水力坡度;A—湿地床横截面积;Ks—潜流渗透系数。或厄刚公式 As=5.2Q[LN(So-Se)],So—进水 BOD 浓度;Se— 出水 BOD 浓度;As—湿地床表面积。 7.结构设计 (1)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管和三角堰等配水装置。进水管应比 湿地床高出0.5m。 湿地的出水系统一般根据对床中水位调节的要求, 出水区的末端的砾石填料层的底部设置穿孔集水管, 并设置旋转弯头和控制阀门以调节床内的水位。 (2)填料的使用:湿地床由三层组成表层土层、中层砾石、下层小豆石。表层土钙含量在 2~2.5kg/100kg 为好;砾石层 粒径在5~50mm,铺设厚度0.4~0.7m。 (3)潜流式湿地床的水位控制:当接纳最大设计流量时,进水端不能出现雍水现象;当接纳最小流量时,出水端不能 出现填料床面的淹没现象;有利于植物生长,床中水面浸没植物根系的深度应尽可能均匀。 8.编制施工计划 9.修改设计根据出现的问题对设计进行相应的修改。 10.施工 11.试运行 12.竣工交付使用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 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 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 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它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它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 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在促进废水中污染物质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 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人工湿地去除的污染物范围广泛,包括 N , P , SS , 有机物,微量元素,病原体等。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进水浓度 较低的条件下,人工湿地对 BOD5 的去除率可达 85%――95%,COD 去除率可达 80%以上,处理出水中 BOD5 的浓度在 10mg/l 左右, SS 小于 20mg/l。 (2)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作为异样微生物的有机养分, 最终被转化为微生物体及 CO2 , H2O。 人工湿地面积可视情况而言,可在市郊结合部,也可在污水处理厂出水的附近建造。一些人工湿地属预处理型,在那些 目前还不具备建造污水处理厂的城乡结合部建造人工湿地,将生活污水排入,利用所种植物对其进行处理,然后再排入 自然水系,保护水体;还有些湿地属于加强型,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造人工湿地,将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入,再经 过人工湿地的加强处理,提高其水质,然后排入自然水系,作为其补充水源。 三、人工湿地的分类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研究,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形式将人工湿地划分为:1、浮游植物系统; 2、挺 水植物系统;3、沉水植物系统。其中沉水植物系统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其主要应用领域在于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 后的精处理。浮游植物主要用于 N , P 去除和提高传统稳定塘效率。目前一般所指人工湿地系统都是指挺水植物系统。 国内外学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系统布水方式的不同或水在系统中流动方式不同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划分为以 下几种类型: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人工潜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表面流湿地( Surface FlowConstructed Wetland) ,是一种污水从湿地表面漫流而过的长 方形构筑物, 结构简单,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污水在填料表面漫流 , 易滋生蚊蝇, 对周围环境会产生不良影响 , 而且 其处理效率较低。污水从湿地表面流过,如图1所示。在流动的过程中废水得到净化。水深一般0.3~0.5米,水流呈推流 式前进。污水从入口以一定速度缓慢流过湿地表面,部分污水或蒸发或渗入地下。近水面部分为好氧生物区,较深部分 及底部通常为厌氧生物区。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氧的来源主要靠水体表面扩散、植物根系的传输和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 由于传输能力十分有限,故人工湿地大部分采用潜流式湿地系统。 图1表面流人工湿地示意图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2)潜流湿地( Subsurface Constructed FlowWetland) ,污水在填料缝隙之间渗流,可充分利 用填料表面及植物根系上生物膜及其他作用处理污水, 出水水质好。由于水平面在覆盖土层或细砂层以下, 卫生条件较 好, 故被广泛采用。潜流式湿地一般由两级湿地串联,处理单元并联组成。与表面流人工湿地相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的水力负荷大,对 BOD、COD、TSS、TP、TN、藻类、石油类等有显着的去除效率。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有一定底面坡降 的、长宽比大于3 且长大于20 m 的构筑物, 污水流程较长, 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 脱氮效果较好。或方形 构筑物, 污水的流程较短, 反硝化作用较弱, 且工程技术要求较高。由于垂直流湿地可方便地采用工程手段来改善系统 的供氧状况, 提高布水均匀性, 营造更加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发生的系统环境, 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垂直流湿地(Vertical Flow 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