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地质概况
. 第一章 地 质 第一节 构造及演变 石家庄地区大地构造, 属山西地台和勃海凹陷之间的接触地带。 西部山区为山西地台太行山 背复斜之东冀,不同地质时代的地层, 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东部平原分属于华北凹陷之西 部边缘的冀中台陷和临清台陷, 其上覆盖着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 太古代和早元古代,本区 属下沉地区,陆表海占绝对优势,并沉积了巨厚的砂岩、页岩、石灰岩及火山岩系。经过阜 平运动、五台运动、 特别是吕梁运动以后,太行山发生了巨大的褶皱隆起, 致使本区西部平 山、灵寿、行唐境内的太古界和下元古界形成了以褶皱为主并伴有较为发育的断裂态势。 如 常裕被斜、古佛向斜、蒿亭--楼底向斜及合河口--九口子断裂群等。 进入早古生代后,地壳呈缓慢升降运动, 但以下沉运动为主。到中奥陶纪,海侵达到空前规 模,因而大量沉积了构成本区物质基础的砂岩、砂页岩、 石灰岩。到奥陶纪后期随华北地台 整体上升,海水撤退。受志留纪后期加里东运动的影响, 全省高出海面达 1 亿年之久,所以 本区同全省一样,普遍缺失上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下石炭纪岩系。 进入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岩浆侵入和喷出的火成岩活动比较活跃, 并使以前沉积的 地层发生了较为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如石家庄--元氏--临城断裂带以及现今沿山区和平原交 界带的一系列小型断裂就是那时形成的。 新生代的第三纪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本区在表现以大型断裂下陷为特色的前提下, 还显示 了下陷与隆升并存的局面。 当时以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为界, 东部平原不断凹陷,西部山区不 断隆升。至此,奠定了本区目前山区和平原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 地 层 一、太古界 太古界结晶基底多出露在行唐、灵寿、平山、元氏、赞皇各县的太行山轴部一带,主要由黑 云母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 浅粒岩、斜长角闪岩及大理岩等组成。本区的太古界变 质岩系,普遍具有厚度大,岩相变化多,混合岩化作用比较普遍等特点。 二、元古界 元古界下部为一浅变质岩系的甘陶河群, 出露于太行山中段的太古界两侧, 在本区主要分布 于灵寿慈峪、 平山回舍及赞皇等地, 系由变质长石砂岩、 石英岩、 千枚岩、 片岩及结晶灰岩、 安山岩等构成,与下伏陈庄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中、上元古界与下伏甘陶河群或阜平群的 太古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主要分布于平山下口、刘家会、赞皇王家洞、五马山等地。 岩层自下而上分为三部: 下部为砂砾岩层,中部为含砾英岩状砂岩与板状页岩互层, 上部为 板状页岩、含铁石英岩状砂岩。 三、古生界 古生界广泛分布于太行山两翼。 寒武系与下伏中、 上元古界分别呈微角度不整合、 整合和平 行不整合接触,其间有一明显沉积间断。该系地层在行唐八里庄、平山刘家会、赞皇虎头山 等地均有出露。寒武系可划分为下、中、上三统。各统均系由不同质地的页岩、灰岩组成。 奥陶系为一套海相碳酸盐沉积,与下伏寒武系呈整合接触。该系地层在本区缺失上奥陶统, 其余主要以白云岩、灰岩形式出露于赞皇东部。 四、新生界 第三系在石家庄地区有小面积的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行唐水泉南、贾南庄及口头、武庄、 . . 上坊等山麓边缘一带,皆呈独立的地堑型陆相山间盆地堆积。 该系地层主要由灰黄、 粉红色 各类灰质砾岩组成。 第四系在石家庄地区广泛发育, 平原全部被第四系所覆盖, 在山区则主要出于露于山间沟谷 或盆地中。堆积物类型复杂,主要由坡积、冲积、洪积等组成,厚度由山区的几厘米至 10 余米到平原的 378 米不等。 第三节 岩石 石家庄地区火成岩很不发育,出露面积尚不到基岩面积的 1%。其中基性--超基性岩类主要 分布于平山柏坡、灵寿梁前沟、赞皇许亭等地。 酸性侵入岩主要分布在本区北部, 有平山槐树间花岗闪长岩、 合河口云母花岗岩、秋树林闪 长岩、九岭花岗闪长岩、孟家庄花岗闪长岩等。喷出岩主要为玄武安山集块岩,分布在赞皇 西部为吕梁期产物。 第四节 地震地质 石家庄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上的冀中板块与晋冀板块的交界部位。 形成于燕山运动的北东向太 行山山前断裂带,纵贯石家庄地区。该构造带是一条重力异常带,沿此带发生过1966 年邢 台 6.8 级和 7.2 级等地震。因此它是一条地震活动带。 石家庄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 其主要 特征是在山前平原大面积沉降的基础上, 沿太行山山前断裂带附近, 产生新的断陷活动。 这 些新生代断陷至今活动仍很强烈。 断陷内部及附近曾发生过强震或中强地震。 对本区地震活 动起控制作用,主要活动断裂有:石家庄-临城断裂带、衡水--石家庄断裂带、辛集断裂带、 高邑--赵县--晋县--深泽断裂带、保定--石家庄断裂带等。 第二章 地 貌 第一节 地貌特征 石家庄地区西高东低差距大。 太行山大致以北东--南西向耸立于本区的西部。 由西而东,依 次排列着中山、低山、丘陵、平原,形成了地势上十分明显的西高东低的特点。地处平山西 北隅的南驼,海拔 2281 米,为河北省第 5 高峰,成为本区的特高点。山区内有不少千米以 上的山峰,构成了西部山峦重叠、地势高耸的态势。但石家庄地区东部平原海拔一般在 30-100 米,其中辛集市北庞村海拔仅有28 米,是本区海拔的最低点。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以及山区内的亚高山、构造断陷盆地等地貌类 型一应俱全。特别是在西部山区,几种地貌类型彼此交错分布。 主要地貌类型及其主要划分 依据、特征、分布、面积等,见下表: 表 2-2-1 地貌类型 海拔高度(米) 相对高度(米) 面积(平方公里) 占全区面积百分比% 主要特征 主要分布地区 中山 1000-2000 500-1000 569.2 4.52 山坡坡度大都在 30o 以上,山势巍峨,切割强烈,多陡 壁峡谷,局部地区发育有山间盆地、宽谷,其上黄土覆盖,多为河流上源区平山西北、西南 部、赞皇西、西南部 . . 低山 500-1000 500 1635 12.98 山坡坡度一般在 25o 左右,风化强烈,沟谷发育面宽,谷 底狭窄,部分山体雄峻,谷地与盆地穿插于低山之中中山区以东,行唐鳌鱼山-灵寿寨南、 平山下观-马家、元氏前仙-旷村、赞皇许亭-马峪-上麻一线以西地区 丘陵 100-500 300 4582.8 36.4 山态浑圆或多呈岗状,有些地方山体不连续,有孤山存在, 丘陵间盆地形态典型,黄土覆盖较厚,冲沟发育,河流两侧多发育有二级阶地低山区以东, 100 米等高线以西广大地区 平原 100 5806 46.1 由一系列山前冲积扇、洪积裙等组成的山麓平原,地势平坦,覆盖物 巨厚,河流宽阔,有少量沙岗及波状沙地分布 100 米等高线以东的京广铁路、石德铁路两 侧的广大地区 中山、 低山、 丘陵及其山间盆地, 统称为山区。 本区山区面积 6878 平方公里, 平原面积 5806 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53.9%和 46.1%,山区与平原面积大致相等。 石家庄地区山区、平原面积分布 表 2-2-2 单位:平方公里 县(市) 面积 其中 山 区 平 原 辛集 1100 0 1100 晋县 716 0 716 深泽 286 0 286 无极 524 0 524 藁城 836 0 836 赵县 714 0 714 新乐 625 0 625 高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