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 图形的运动(二)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相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相识图形的平移,探究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视察、操作、想象,经验一个简洁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困难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验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敏捷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视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动手操作实力,并学会观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相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相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支配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 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相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究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育空间想象实力和思维实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驾驭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观赏。 师:这些图形美丽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沟通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相识,今日我们再来深化探讨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究发觉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推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假如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沟通。 反馈时,老师重点说明:假如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学生沟通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沟通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依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索: ①应当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当画多长? 师生沟通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依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终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沟通: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依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依据这个图形的形态,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沟通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依据今日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日,我们更深化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 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洁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驾驭平移的特征。 2、结合详细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育主动探究,勇于发觉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驾驭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打算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状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日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究发觉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日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嬉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慧,能快速找到变更和没变的地方。 出示教材第86页例3主题图。 引导学生视察: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师生沟通后明确:“箭头”始终没有发生变更(板书:形态、大小不变); “箭头”的位置变更(板书:位置发生变更)。 (2)平移的“二要素”。 师:大家真聪慧,一眼就看出了“箭头”的位置发生了变更,那谁能说一说它是怎样变更的? 学生独立思索后在组内沟通。 反馈总结:“箭头”分别向右平移了7格;向上平移了5格。 师:在平移时要说清晰平移的两个要素: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样数平移的格数的? 师生沟通后明确:可以抓住图形上的关键位置上的点或线。 老师利用图形进行演示:依据图形上一组对应的关键点,数出两个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平移的格数。(板书:关键点) 接着出示例3主题图。 师生共同完成,然后进行反馈。 反馈时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