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前世今生 在惠济区境内流淌着一条古老的运河。这条运河因朝代不 同,名称也不断变更。战国到秦汉间,叫鸿沟,也叫汴水,隋代 叫通济渠,唐、宋叫汴河。这条运河发挥过重要的漕运作用,极 大地促进了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 鸿沟 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它是综合 水系,现在的索须河、贾鲁河,都曾是鸿沟的重要组成部分。惠 济区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古时水系发达,天然湖泽广袤分 布,是鸿沟的起点,也是鸿沟水系及航运的枢纽。 最早系统性开凿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公元前 361 年,魏惠王将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建造 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大梁 不仅陆路四通八达,而且周围水系众多。公元前360 年,魏惠王 从敖山 (广武山) 东北的荥口引黄河水入济水, 经荥泽过圃田泽, 然后凿沟修渠,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在此后 20 多年间,魏惠 王命人向东南继续开凿,使水系工程不断拓展,经现在的通许、 太康,一直延伸到淮阳东南流入颍水, 最后汇入淮河。这些水系 工程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形成了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的人工运河。鸿沟就象一条四通八达的水上走廊,从荥阳向四周 延伸,连接着豫东大平原上众多的主要河道,形成了黄淮之间的 1 水运交通网。 鸿沟运河的开通, 发展了交通, 相应地刺激了商业、 造船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由 于荥阳交通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很快成为天下名城。 《盐 铁论·通有篇》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韩之荥阳 ……富 冠海内,皆天下名都。”当时的荥阳,人口大量聚集,有规模宏 大的官署衙门,有达官贵人,富商巨贾,有各种手工作坊,有进 行贸易的市场,城内店铺林立,热闹非常。 公元前 225 年,秦王羸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派大将王贲攻 打魏国,在引黄河入圃田泽的黄河口门处扒开大豁口,汹涌的黄 河水顺着鸿沟水道直灌魏国都城大梁,大梁城遭严重破坏。秦国 利用水战,轻易地灭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秦国占有了鸿沟 水道后,在漕运枢纽荥阳北边的敖山(广武山)上,设置了全国 最大、最重要的粮仓——敖仓。 楚汉争霸之际,刘邦和项羽曾多 次围绕敖仓展开争夺。 两汉时期, 汉王朝一直利用鸿沟水道调运东南地区的粮食和 物资接济关中和洛阳,屡次对鸿沟加以治理,特别加强了对引黄 河口门处的荥口石门的整治。西汉末年,黄河、汴渠(西汉鸿沟 被称为浪荡渠、狼汤渠,东汉成为汴水、汴渠)决坏,水患持续 60 多年,到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 69 年),汉明帝启用王景治 河,在荥阳至千盛海口的一千多公里间修筑提防,把河水限制在 一定范围内, 保证了汴渠的疏通, 便利了农田灌溉与水道的畅通。 2 通济渠 公元 581 年,杨坚废帝自立, 建立隋朝。连年征战导致经济 衰退,加之长安城内需要依靠江南和淮河流域的供养,北方边境 城市和大量边防军需要粮食的供应, 使隋朝政府意识到开凿和贯 通南北大运河的必要性。 1.开凿通济渠。公元605 年,隋炀帝一继位,就决定营建东 都洛阳,第三天就命令河南等郡的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自洛阳 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板渚(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 水入汴水,疏通鸿沟故道使水入淮,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 通济渠全长 1300 余里,沟通了江、淮、河、汴四大水系,成为 运河的主体部分。通济渠标准宽四十步(约67 米),烟波浩渺, 又在渠两岸修筑御道,遍植柳树,蔚为壮观,称柳堤。 通济渠的盛况已不在,但通济渠当年的风貌犹可想象。白居 易走在汴河大堤上,就用一首诗描绘过两岸的风景: “西至黄河 东至淮, 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 从这首诗里,依稀能想见荥泽八景之一——隋堤烟柳的风貌。 2.隋炀帝巡游江都。 通济渠东端渠首就是中国大运河通济渠 郑州段,据考证隋炀帝第一次巡游江都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史料 记载:开凿通济渠当年的八月十五日,隋炀帝第一次带领百官巡 游江都,乘撵车来到荥(汴)口,所带的船只前后相接可绵延二百 余里,队伍浩若长龙,随行的官员、嫔妃等多达十几万人,拉纤 3 挽船的壮丁也有 8 万余人。 小故事——柳树为什么又称为杨柳 柳树是我们经常能见到的树种, 柳树还有另外一个名称―― 杨柳。 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据说是隋炀帝杨广第二次下江 南的时候为柳树赐姓的。 大业六年(611 年)三月,隋炀帝第二次下江南。好面子的 隋炀帝在出发之前就派人修建了庞大华丽的龙舟, 他自己乘坐的 最大的龙舟长约 33 米, 高 15 米, 简直就是一座移动的水上宫殿。 由于龙舟体型巨大,必须要有人拉纤才能行进。隋炀帝“别出心 裁”地不用男性纤夫,而是派手下在江淮的民间挑选了 1000 名 十五六岁的少女,她们都身材窈窕、 画着宫妆、穿着绫罗绸缎做 成的衣裙,拉着用彩锦装饰的纤绳牵引龙舟前进。这些拉纤的少 女被称为“殿脚女”。 第二天早晨,隋炀帝传旨击鼓开船,一千殿脚女一齐在岸上 牵挽,龙舟悠悠漾漾地前进,隋炀帝则一边欣赏运河两岸的绮丽 风光,一边欣赏拉纤的美少女, 感觉欢喜无限。当时正是农历三 月下旬,天气一下子热了起来, 而且堤岸上没有树荫,拉纤的少 女们走不上半里远近就大汗淋漓。一个叫虞世基的翰林学士献 计: “将两堤都种了垂柳,有了树荫,殿脚女们就不怕日晒了。” 炀帝听了大喜道:“此计甚妙,只是河长堤远,一下子哪来得及 种得那么多?”虞世基答道: “陛下只要下一道圣旨,不论是官 4 是民,只要在运河的堤岸种一棵柳树, 就赏绢一匹。这些穷老百 姓,好利忘劳,肯定会连夜种起来,我估计五六天的时间,便能 成功。”隋炀帝赶忙让手下传旨民间:有种柳树一棵者,赏绢一 匹。又叫众太监,督同户部,装载无数的绢匹银两,沿堤照树给 散。只因这一匹绢的重赏, 运河两岸的百姓便不顾性命,老老少 少、男男女女都连夜赶来种树,往往来来,络绎不绝,以至于靠 近运堤岸的柳树都被挖没了, 三五十里远的柳树, 都被挖过来种。 小的种完了,连一人抱不来的大柳树, 都连根带土扛将来种。结 果只用了两三天工夫,一千里的运河堤路就都密密地种了柳树, 树荫覆地,碧影参天,就像柳巷一般。隋炀帝见了这绿荫,欣喜 无比,觉得这柳树有功,决定赐柳树国姓,姓了杨。从此,柳树 也就有了“杨柳”之美名。 3.隋唐大运河的贯通。 隋炀帝下扬州的同时, 又开凿了邗沟, 连接了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公元608 年),开凿永济渠,永 济渠以沁水与黄河的交汇口(今河南武陟县西北,与郑州隔河相 对)为起点,北至涿郡(北京);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疏 通江南河,沟通了长江至余杭(杭州)。至此,举全国之力,费 时六年,一条长达 2700 余公里的隋代大运河,全线贯通,从而 成为我国水陆交通命脉,为唐代航运、 丝绸之路发展,经济文化 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隋朝大运河,因“隋代开凿,唐代繁荣”,故称为“隋唐大 5 运河”。 汴河 唐朝将通济渠改名为汴河,进一步加强了治理和管理。因为 唐朝建都长安,也要利用汴河运东南的粮食物资。唐玄宗开元二 十一年(733 年),关中地区大雨成灾,粮食收成甚差,谷价腾 贵,唐玄宗不得已率百官到东都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