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增权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新视角
龙源期刊网 社区增权:中国基层社会管理新视角 作者:宋惠芳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年第 06 期 〔摘要〕基层社会的纷繁复杂,社区发展遇到了理论上的“失语”状态和现实的手足无措, 基层社会管理也陷入迷茫。产生于20世纪 70年代的增权理论,因其挖掘潜能,保护弱势群体 利益,保障社区居民权利等特征为中国社区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也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提供了新的研读视角。 〔关键词〕增权理论;社区;基层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7)06-0081-06 “社区增权”是个迫来品,在国内的研究刚刚起步。关于社区问题的讨论,国内学者沿着 “社区重要性-社区困境-社区参与-社区增权”这样一条主线逐步研究开来,在纷繁复杂的文献研 究中有关“社区增权”的内容并不多,并且大多数关于“社区增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领域, 如学者廖军华从社区增权的角度进行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研究,提出社区增权六维度框架和民 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Cs模式[1](2);学者安智海认为社区增权是旅游开发中对弱势群 体的保护机制,以实现旅游开发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学者潘植强等人认为通过外部制 度增权与内部自主增权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社区增权,实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3](43-49);学 者黄如梦和白祥对中国旅游社区增权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4](22-27);此外还有学者张 彦、黄娅等。部分学者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增权问题,如学者谭祖雪和张江龙以成都 市社区建设为例,探讨城市社区增权问题[5](57-61)。这些问题的研究在其相关领域取得了 一定成绩,也成为了扩展深化“社区增权”研究领域的推动力。 中国进入现代化建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区建设运动逐步展开,社区规模、 社区管理服务等问题成为了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问题。在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城市规模 不断扩大,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农村蕴含各种发展契机,农村 人口流动频繁,农村社区遭遇前所未有的难题与困惑。然而,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在发 展建设过程中社区往往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社区管理或是存在空挡,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此,我们引入“社区增权”理论以为社区发展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一、 增权理论对传统社会工作理论的超越 20世纪 70年代,增权理论被引入到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以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 罗门的《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为典型代表,书中,作者明确使用了“增权”一 词,作者选择美国社会中全面无权的黑人少数民族作为研究主体,认为开展社会工作,应针对 黑人少民族“失权”的突出问题,激发黑人少数民族内在潜能,增强黑人少数民族的权力,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