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报告汉武帝
郝斌中学 803张钧益 一、关于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6 年 7 月 14 日-公元前 87 年 3 月 29 日) ,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汉武帝十六岁时登基,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 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 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 币权收归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 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 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 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 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 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 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 了巫蛊之祸,因此留下负面评价。征和四年(公元前 89 年) ,汉 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 87 年) ,汉武帝崩于五柞宫, 享年 70 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二、汉武帝东巡概况 据《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 ,汉 武帝到泰山行封禅大礼,听信一些方士 “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的 鼓惑,“乃复东至海”,以“望冀遇蓬莱”。所希望见到的“蓬莱”仙山 在山东海边没有“遇”到,其“并海”(并为沿之意)而“北至碣石”, 沿着海边一直来到有“神岳”盛名的碣石山祭神求仙。汉武帝此行 碣石,使碣石山一带沿海地区的求仙活动在时隔百年之后死灰复 燃。而他搞的求仙活动,比秦始皇要热闹许多,如召鬼神、炼丹 沙、候神等,各种名堂数不胜数,而且动辄就入海求 “蓬莱”,指 山说封禅。当时,为了迎合他祀神求仙,“于是郡国各除道,缮治 宫观名山神祠所”。为此,碣石山一带又留下不少祀神求仙的各种 各样的建筑。在碣石山南麓,迄今存有汉武帝行宫的遗迹,1958 年在修建位于昌黎县城的西山东坡原二中(昌黎一中)校园操场 时,曾出土了大量“千秋万岁”瓦当和大型汉瓦,其地当为汉武帝 来碣石山时驻跸的行宫所在地。 在碣石山,刘彻也像秦始皇一样,进行了刻石纪功活动。对 此,郦道元的《水经注· 濡水》有明确记述:“濡水(滦河)又东南 至絫县碣石山……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 絫县为昌黎在西汉时的县名,坐落在昌黎县城之北的碣石山主峰 仙台顶之所以又名“汉武台”,当以“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 而勒其石于此”得称。“汉武台”,极可能为碣石山主峰最古的专有 名称。 汉武帝晚年曾经三次巡幸琅琊(包括琅琊郡所属不其县) 。元 封五年(前 106)年末,武帝南巡,次年初由长江口浮海北至琅 琊,直到三月才离开。太始三年(前 94) ,武帝再幸琅琊。太始 四年(前 93)夏四月,汉武帝巡幸不其,在女姑山建太乙仙人祠 和明堂。太乙(泰一)是楚人祭祀的至高无上的大神,原只有京 城甘泉宫一座太乙祠庙,而不其县太乙仙人祠,则是武帝在京城 之外修建的唯一一处太乙祠庙。汉武帝还在琅琊交门宫祭祀蓬莱 仙人,登琅琊台观沧海。 三、汉武帝东巡原因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对琅琊 台港湾情有独钟,数次光顾流连。 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前 110)至征和四年(前 89)曾七次巡幸山 东半岛,六抵沿海。史书明确记载的至少两次抵琅琊台港,即前 106 年、前 89 年。 就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而言,数次到琅琊巡视的也仅有秦始 皇和汉武帝二人。且二人都是开疆扩土、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何 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辞劳苦,跋涉数千里巡游山东沿海?翻阅 前人著述,多解释为寻求海外长生不死之仙药。此种说法,自有 道理。然将全部原因归咎于此说,尚不全面。还应将秦始皇、汉 武帝东巡琅琊等山东沿海地区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去分析考察, 才能更完善地反映出两位杰出帝王东巡之原因。 汉武帝东巡山东沿海,首先与当时山东地区政治形势有关。 自武帝元鼎四年(前 113)到征和四年(前 89), 在短短的二十余 年内,武帝竟九次巡视山东,六次进行封禅泰山的活动,六次到 沿海地区,其活动范围超过了秦始皇。这种对山东地区频繁巡视, 也是与该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密不可分的。 汉初,刘邦在山东境内先后分封了齐国、淄川国、济南国、 胶东国、高密国、城阳国和东平国。由于诸侯国势力强大,在文 帝时就发生了齐王和济北王叛乱;景帝时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 山东的胶西、胶东、济南、临淄都为叛乱者所控制。虽然在叛乱 被镇压以后,景帝将各王国地盘缩小,但在武帝即位以后,对前 代诸侯国之乱仍忧心忡忡。他采取两个果断措施,一是采用中大 夫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 位外,其他王子部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成为侯国。如在山东 的淄川国内,武帝封了淄川王刘志的儿子 15 人为侯,封了城阳王 刘延的儿子 20 人为侯; 在济北国, 也封了 8 个侯国。 其它如胶西、 胶东、齐等小王国,也采用类似分封办法,如此以来,山东境内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 。他还“作左官之律,设附 益之法” ,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从而达到 孤立诸侯王的目的。甚至不惜寻找借口对诸侯夺爵削地。因此, 汉武帝时期,诸侯王虽存在,但地盘权力日小,封土不治民,只 能“衣食租税”而已,对中央已构不成大的威胁。与此同时,武 帝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在山东境内设置兖州与青州,每州设刺史, 专门督察各诸侯国政事。如青州刺史就曾先后二次奏淄川王和齐 王子女有罪,并获准加以惩办。州刺史的设置,是加强中央对地 方控制的一个重要举措,但真正效果如何,则是武帝东巡视察需 要亲自了解的。 再从经济上看,山东地区从战国时期经济已很发达。西汉初, 全国设铁官 50 处,山东就有 12 处,分布在琅琊郡、临淄、历城 等地,铁的产量达到全国的四分之一;汉初全国设盐官35 处,山 东有 11 处,盐的产量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山东还是全国纺织业中 心,临淄、定陶、元文 (今济宁)是当时三大丝织业生产基地。临淄 的三服官手工工场,还成为专门为皇室和西汉政府生产丝织品的 场所。秦汉时期,山东商业也很繁荣;时有“宛、周、齐、鲁,商 遍天下“之说。汉武帝时,主父偃说: “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 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山东地区已发掘出土的汉初半两钱币已有 500 余斤,10 万余枚。就当时经济地位而言,秦汉时期山东也是 仅次于关中的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地区。在如此重要的地区,武帝 时却多次出现水旱灾情和小规模农民起义。山东形势的变化对全 国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影响。这就不难看出武帝东巡首先要稳定 山东局势。从武帝东巡行程看,除了在琅琊东莱等地巡行大海, 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宣扬自己的功德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封禅 仪式结束之后,让山东各地官员、诸侯汇集泰山脚下,听取汇报, 考察他们的政务;或接受郡国上计(向中央汇报);或亲临治水第一 线视察。可以说,了解山东情况,稳定山东局势,巩固在山东的 统治是武帝东巡最重要原因。 其次,汉武东巡,也与当时反击外患,对外用兵的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