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解决
学生心理问题的诊断与解决 古坊中心学校 刘友儒 随着学问更新,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学习负担、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处于青春期的13—15岁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快速发展,及物质和精神上的须要的日益增长,使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 考试焦虑担忧: 案例:15岁的杨某今年即将毕业,七、八年级的成果都在班里排前五名,是考重点中学的好苗子,老师、家长都对她寄予很大厚望。自进入九年级以来,学校的大考小考接连不断,惊奇的是,先是全校统考,然后连单元考试她都稀里糊涂地拉肚子,而考试一结束,病又不治而愈。到医院反复检查,哪里也查不出毛病来。但成果却因此受到影响,即由原来的前五名渐渐下滑到十几名。现在每到考试前,她总是一遍遍地问家长和老师:“我要是再拉肚子考不好怎么办?”家长和老师都对她进行劝慰,说她的基础摆在那里,拉肚子影响成果是短暂的事。但这种事发生次数多了,家长心里也起了疑问:“孩子该不是出了什么心理问题吧?” 分析:杨某一考试就拉肚子,但反复检查的结果是哪里也没有毛病,这就可以初步推断,她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问题。杨某始终在班级排前五名,被认为是考重点中学的好苗子,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厚望,可以想见,她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平常肯定得到大家太多的关注。也正是因为如此,杨某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排名特别在意,哪怕下降一个名次,在她看来都意味着失败。所以,面对越来越多的考试,她担忧自己考不好,让老师和家长悲观,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考试焦虑。进而引起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拉肚子。不是自己没有进步,而是拉肚子影响了考试成果。这样的事实,一方面,杨某心理上觉得容易向老师家长交待,另一方面,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她仍旧能够保持好学生的形象,从而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缘由主要是老师和家长对其有较高的期望值,使得她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广泛性焦虑。剧烈长久的心理压力,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其实,杨某在潜意识里躲避考试,归根结底是她自信念不足的表现。 对策:一是老师和家长要合理调整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值,要敬重孩子,不能苛求,更不要讽刺挖苦或者不搭理。二是老师和家长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和班级环境,多与学生进行交谈,拉近距离,增进感情。三是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讲出自己的担忧,对其苦痛表示怜悯,以消退其顾虑,帮助限制担忧和失败的心情。四是老师和家长常常让孩子进行户外或体育熬炼,保持乐观心情,消退不良影响。五是引导杨某实行自信训练的方法,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多进行自我激励,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要,以增加自信念,考试焦虑就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错误认知偏差: 案例:薛某是从小由姥姥抚养长大的,姥姥一生要强,从薛某懂事起先,就给她灌输“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有考高校的希望,只有考上重点高校将来才有出路”的思想。而薛某的实际状况是,成果始终在班级中处于中下游,他的志向则是上重点中学。当新学期开学之初,他听到老师“离中考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中考动员时,才第一次醒悟地意识到自己的现实与志向之间的巨大差距。于是向家长剧烈要求放弃今年的中考,选择复读。对于家长“只要你努力了,考上什么样的学校都有成才的可能”的说法根本不予接受,他坚持认为自己生来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他就是要上重点中学,考重点高校。原委是参与中考还是选择复读,薛某的家长陷入了困惑,同时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因而求助。 分析:从表面上来看,薛某因为目前自己的学习状况,使他看不到升入重点中学的希望,而这与他童年的固有观念不是吻合的,所以,他剧烈要求复读以回避中考可能带给他的失败。然而,问题决不是这么简洁。从薛某的简洁的资料中不难看出,他存在“只有考上重点中学才有考高校的希望,只有考上重点高校将来才有出路”、“自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我就是要上重点中学,考重点高校”以及“假如选择复读,就有100%的把握考上重点中学”这样一些错误观念和认知偏差,所以选择复读还是选择参与中考,不是薛某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策:一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有必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沟通,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缘由,探讨解决的方法,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应主动协作,可以让学生首先接受心理治疗,从根本上订正其错误观念和认知偏差,重新形成合理认知,那么是复读还是参与中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人际关系惊慌: 案例: 15岁的张某是一名初三学生,目前以病为由,请假在家。初一时因为和班主任老师发生冲突,担忧老师犯难自己,在初一第一学期结束后,遂剧烈要求家长为其转学,说只要换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他会下决心重新起先正常学习。当时,家长认为孩子说的很有道理,就给孩子办了转学手续。可是,时隔一年,张某又因为和两位主课老师发生摩擦,再次提出转学。这时家长仍旧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又动用关系为孩子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学校。可是,张某升入初三半年来始终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常常感到莫名的孤独和焦躁,最终发展到拒绝上学。 分析:学生与老师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一些学生把这种普遍存在的冲突随意扩大化,认为是很严峻的事情,进而推断出老师从今会不公允地对待自己,结果在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家长假如能够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索和自我反思,帮助孩子正确相识和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与老师进行沟通沟通,孩子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解决。 但是,案例中的张某则不然。面对冲突,他和他的家长选择了躲避,试图通过转学的方式回避冲突。但张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转学结果是张某不得不去面对生疏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冲突产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同样的冲突产生时,他依旧没有解决冲突的实力,结果必定出现行为上的进一步退缩----用再次转学来回避冲突。也难怪张某最终走到拒绝上学的地步。这一案例很具有代表性,张某的心理问题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 对策:对出现的问题,一是班主任老师和家长应主动沟通沟通,探讨解决方法。二是多与学生进行谈心。刚好驾驭出现问题的缘由,主动化解冲突。三是运用典型整合对学生加以教化引导,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冲突的方法。四是老师和家长都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总结,刚好补充必要的心理学学问,不断提高教化的质量和水平。五是主动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家庭、班级人际关系环境,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和主动解决冲突,这才是教化的上策。 胜利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隐藏着一份特别的才能。那份才能如同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我们的老师,应认清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特长,摸清他们的不足,挖掘他们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寓教于乐,普撒爱心,那么他们就能走出阴霾,永沐阳光,健康成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