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巧合法的妙用
体会巧合法的妙用 巧合是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比照、正侧结合等等〕.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 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 新颖别致,方见其“巧”。 (一)《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一家去英国哲尔赛岛旅行, 恰巧在同一艘船上遇到了于勒在卖牡蛎, 见他穷困潦倒的 样子,就视而不认,一家人乱作一团,像躲瘟神一样。 (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无巧不成书” 是小说创作的一个定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可以说是 “巧合” 的典范, 我们可以借此来探索一下 “巧合” 艺术的特点及作用。小说的 “巧合” , 巧就巧在出人意料,俗称“巧得很”。 林冲被发配沧州,沧州城里有他一个施过恩的李小二,巧得很; 陆谦、富安 窜到沧州来,巧得很;恰好是在李小二的酒店密谋,密谋的内容被李小二偷听了 去,巧得很。林冲听说后大怒,买了“解腕尖刀”,遍城寻仇。 故事发展到这里,算是一个小高潮,如果不缓下去,就僵持在那里了,巧得 很,林冲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这么一缓,才有了下 面的故事。陆谦、富安设计在草料场烧死林冲,假设不出意外,林冲这回是在劫 难逃。然而,巧得很,林冲到草料场当日,天空便下起了大雪,原来看草料场的 老军给林冲留下了一个酒葫芦,还给林冲指了一个沽酒去处,为驱寒,林冲出门 沽酒,又巧得很,大雪竟压垮了草料场林冲的住处,这算是救了林冲一命。 但故事到这里并不能结束,因为作者并不是要林冲活命,而是要他上梁山, 要想让林冲这个人上梁山,必须要让他知道他已经走投无路了。所以,在林冲沽 酒途中,巧得很,看到了一座古庙,而且周遭再没有其它能遮风挡雪的建筑了,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有了这座古庙, 一切的 “扣” 都解了: 因住处被雪压垮, 林冲到古庙去暂时栖身, 为挡风雪,用石头挡住了门;陆谦、富安等人烧了草料场,也只有跑到古庙来避 风雪并顺便等结果,巧得很,门被挡住了,他们推不开,于是就站在门外谈了起 来,一切的一切都被林冲听了去,他这才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处境,没有方法,忍 无可忍,只有杀了仇人,走向梁山。 这一段表达,大家看有多少“巧得很”,这些“巧合”都安排在故事的“节 点”上,都具有出人意料的特点,还兼有“伏笔”的效果,像本文中的那座“古 庙”。 小说的“巧合”应该在情理之中,免得给读者带来 虚假的感觉,这就需要 作者巧妙设计。 酒家老板李小二这个“巧合”是林冲侠义性格的结果,作者安 排他在沧州出现是很自然的,因为他到哪儿去都可以,合乎情理;草料场倒塌这 个“巧合”,有草料场草厅破败做铺垫,而草厅的破败在那个官场极端腐败的社 会中很符合逻辑, 那些如管营般的贪腐官员能去关心草料场的破房子吗?有这个 结果,合乎情理;出去买酒这个“巧合”,既符合习武英雄的性格,又符合天气 寒冷的情节,再加上原来的老军好心交待,这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合乎情理; 野外的古庙是乡间常见的,也是符合事理的。这些看起来合理的“巧合”,其实 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 所以,概括起来, “巧合”可以有这么几个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②把新 出现的人物引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来;③为下文埋下伏笔;④造成“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审美愉悦。暗示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 所以说,“巧合”是一杯讲究的茶。茶的馥郁芳香是“巧合”的整体效果, 这味道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品味出来的,越品越有味,就像我们读《林教头风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雪山神庙》,假设只是走马观花,了解一下大致的情节,那这中间的味儿你是品 不出来的,品不出味儿,那当然也就索然无味了。而想要茶馥郁芳香,沏茶技巧 就又是一门学问了,作者精心设计“巧合”,就是在给我们读者“沏茶”,那也 是很有讲究的。喝着沏好的馥郁芳香的茶,再回味一下沏茶的技艺,那真是一种 美好的审美感受。 〔三〕《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 讲述的是一个圣诞节里发生在社会下层的小家庭中的故事。男主 人公吉姆是一位薪金仅够维持生活的小职员, 女主人公德拉是一位贤惠善良的主 妇。他们的生活贫穷,但吉姆和德拉各自拥有一样极珍贵的宝物。吉姆有祖传的 一块金表, 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秀发。 为了能在圣诞节送给对方一件礼物, 吉姆卖掉了他的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 拉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 他们都为对方舍弃了自己最珍贵 的东西,而换来的礼物却因此变得毫无作用了。 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 以造成读者某种迫切期 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设置悬念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 表达效果〔作用〕:编辑 我们在做记叙文阅读中经常会赏析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具 体有 5 个方面: 〔1〕使情节环环相扣 〔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 〔5〕到达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置悬念的常见方法 〔一〕直接提问法 就是在文中, 直接突出一个大家不知道怎样答复的问题?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 或文章的开头,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秦始皇为什 么杀了自己的母亲?”等等。 〔二〕矛盾对立法 将相反的词汇或语义对立统一在一个人或事物上,造成矛盾,让人在无法理解中 思考、阅读,破解迷惑。例如:妈妈是柔弱的,妈妈又是刚强的;那声音听起来 是近切的,又是茫远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死 海不死。 〔三〕特例与寻常对照法 人或事物寻常是一种状态, 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是另外一种状态, 二者一先一后, 并列书写, 让读者在比照中, 感觉到 “这一刻” 不同寻常,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带着猜测去阅读。 例如:爸爸妈妈上夜班,每天我放学回家,总是铁将军把门。然而今天放学后, 我刚登上三楼,就发现我家的门大敞大开着(平常“铁将军把门”,今天“大 敞大开着”〕。 又如: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一段—— 学习文档 仅供参考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 啦, 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 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 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 上了; 韩麦尔先生呢, 踱来踱去, 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 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平常“总是一阵喧闹”,今天“安安静静”的〕。 〔四〕倒叙法 记叙事件时,先将故事的结局,或者最精彩的部分即结局放到叙事的开始部分 来写,然后再从故事的起因开始,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样开头,让读者直接 面对故事的结局,搞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于是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 例如:我和妈妈到车站接姥姥,姥姥一见到妈妈,放生大哭.(姥姥怎么哭了, 到底放生了什么?〕 〔五〕反经验法 人活着,总会在内心深处积累各种经验,这些经验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然而 当我们读一些句子或段落时,获得的信息和我们的经验绝然不同,这时,我们就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