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差与序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 差与序差与序 【作品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旧中国农村的作 品。全书由 14 篇文章组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 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 社会的面貌。差序格局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 有差等的次序关系,本文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生动的例子和 清晰的结构梳理来细读《差序格局》这一章,从而理解差序格 局的概念,把握作者的逻辑思路。本文节选自《乡土中国》第 四章。 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费孝通所讲的 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 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 “序”, 也包含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 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 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 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 第 1 页 共 15 页 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 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 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 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 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 一点不太合适,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 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 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 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费孝通先生用“捆柴”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西洋社会的 “团体结构”,即团体界限清晰,团体内部关系相同。例如孩 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膳宿费,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成 年了就得走出“家”这个团体;学生加入学生社团后,社团的 成员和非社员的学生是明确区分开的,所有成员的行为都是按 照社团纪律来行动的,他们在社团这个团体中的地位是平等 的。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 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 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 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 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 第 2 页 共 15 页 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 人。 以“家庭”为例,对比西洋社会和中国传统社会对于团体 概念的理解;西洋社会的“家”只包括夫妻二人和未成年的孩 子,中国的“家”是模糊的,可大可小,人可多可少。例如 《红楼梦》中的贾府,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 来更多了,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在中国农村,有 了红白喜事,来吃酒席的一家人少则一人,多则“家庭内”的 数人。 ③提到了我们的用字,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 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 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 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 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 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 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 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 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 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第 3 页 共 15 页 为了使生涩的理论为更多人熟知,费孝通先生用“石头扔 到水中”的例子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学术性 表达为“多重同心圆”,人的关系是一层一层的,由近及远, 这种关系结构还可以用来考查亲缘和地缘的关系。例如以 “你”为中心,离你最近的同心圆上是你的父母,其次是兄弟 姐妹,等等,再向外的同心圆上是你的街坊邻居,同心圆可以 一直往外推。 ④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 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 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 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 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 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 序。《释名》于“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 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 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引入儒家“人伦”和《释名》来证明中国社会结构与 “伦”的相似关系,可见差序结构由来已久。定义了中国社会 结构的形态后,作者揭示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那就是 “人伦”。要解析中国社会结构的形成规则,不得不找到中国 文化的源头: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第 4 页 共 15 页 ⑤“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 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 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 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 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 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 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 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 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 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礼记》中的这句话意思是以亲人为亲近,以尊长为尊 敬,以年长为长辈,男女不同,要区别对待,以上是不可变革 的真理。这句话是封建社会提倡的人伦制度,对于现代社会并 不完全适用,此文及解析并不评论其对错。) “伦”即是差序,重在人与人的关系是有分别的,与水波 纹的比喻不同, 这个差等严明的纲纪或人伦强调的是纵向的、 上下尊卑等级分明的一面。“十伦”“亲亲”等正是对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作出的等级区分,这种等级的背后隐含着人们交往 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互利。例如在农村,社 会资源的获得主要依靠自己的圈子,就拿“份子钱”来说,这 对很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个经济负担,但是每次该出礼时却不 第 5 页 共 15 页 敢疏忽,如果不出份子钱,相当于在自己的圈子中无立足之地 了。 ⑥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 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 礼,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 下,是一条通路。《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因 为在这种社会结构里,从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所以 孟子说他“善推而已矣”。 从“己”“推”出去的与其他人的一个个社会影响就是社 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一种有范围的“圈子”。例如中国官 僚只效忠于给他官做的人,而非皇帝,县官不如现管的处世哲 学,让当官的认为上司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