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导论 1、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 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 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 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 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 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医学术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 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 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 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 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 (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 ①校注经典著作 推衍发明新说 ②采撷经典论说 演绎成就新学 ③祖述经典 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②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围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四)特殊学派 无法确切归类的学派,如儒医、道医、佛医等。 △主要学术流派简介 一、伤寒学派 以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及用药心得为中心的学术群体。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 (一)宋金以前伤寒八家: 晋代 王熙: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八篇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 唐代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倡导麻、桂、青龙三法,肇后世三纲鼎立之 说 宋代 韩祇和:《伤寒微旨论》,从脉证入手分辨,主张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朱肱:《南阳活人书》,主张“因名识证,因病识证”,从经络辨识病位,病与证结合辨析的倡导者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从病因病机立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 许叔微:《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一部伤寒验案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 专著),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结合起来 郭雍:《伤寒补亡论》,取后世诸家之方补《伤寒论》方药缺失。 金代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为注解《伤寒论》第一家,“以经释论”,重视对伤寒症状的 鉴别,是伤寒临床鉴别专著 (二)明清伤寒三派: 错简重订派(方有执,喻昌)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以方类证——柯琴、徐大椿 以法类证 分经审证 二、河间学派 以河间刘完素为代表阐发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的一个医学流派。 亲炙刘氏之学者,有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等。荆山浮屠一传于罗知悌,再传于朱震亨。 传震亨之学者,有赵道震、赵良仁、戴垚、戴思恭、王履、刘叔渊等。私淑朱震亨者有汪机、王纶、虞抟、徐彦纯 等,均能取长补短,而不拘于一格。私淑刘完素之学者有张从正(主张汗吐下三法攻邪)。 三、易水学派 以易州张元素为代表研究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为中心的学派。建立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发明行味归经理论, 《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惯用补中益气、升阳、益胃,为补土派。 李杲传张氏之学,罗天益亦师事李杲。 薛己私淑于李杲,兼及钱乙。 四、温病学派 本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防治规律为中心的一个学派。 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指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王履倡导伤寒温暑为治不同,汪机提出新感温病。 刘完素的“六气皆从火化”说,以及热病采用辛凉、甘寒等治疗原则和方法,出现了“热病用河间”的局面。明清 之际温疫流行,促使以吴有性《瘟疫论》、戴天章、余霖、叶桂(《温热论治》,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大纲,使温热 病的辨证论治成为独立于伤寒病以外的完整体系)、吴瑭、王士雄、薛雪《温热条辨》等为代表的江浙医家对温病 研究趋向深入,温病学派应运而生。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 孙思邈 1、简介:自号孙真人,世称太白处士,初唐医学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统称为《千金》,为我 国第一部临床百科全书,在前者中首列“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 为大医精诚与高超的医疗技术相结合的医德规范;后者辑录张机《伤寒论》原著。被尊称为“药王”。 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一、创立医德规范与行医准则 二、养生学理论与实践 (一)抑情养性 (二)常欲小劳 (三)食养食治 (四)慎护养老 三、伤寒温病的方证论治体系 (一)仲景方证,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 三阴三阳编排论述 (二)温疫证治,预防为主:把温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指出“时行温疫”乃是“毒病之气”所致。创立四时五 脏阴阳毒的辨证纲领。 (三)重清热解毒,伍汗下养阴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一)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二)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 五、杂病治疗经验 (一)中风:外风: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内风:劳心烦神、嗜 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 息风清热养液。 (二)虚损: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诸病。补虚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 远志。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 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治疗的法则: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劳则补子。 (三)血证:治疗经验? 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 六.代表方剂? (一)温脾汤? ??【组成及方义】:君:附子:温脾散寒? ?????????????????????大黄:泻下积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