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 针灸操作技术规范 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 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舒服,防止发生 意外。 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针具,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 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 交叉感染。 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手消液洗擦干净。 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 蔼、语言亲切、举止文明。 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 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 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 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 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 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 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 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 待客人。 拔罐操作规程 (一)操作规程 1.术前准备 认真检查和询问病人,以确定是否是适应证,有无禁忌证,根据病情 拟定治疗方案; 检查所需药品、 器材、 罐具是否齐全, 同时进行消毒, 做好施术前的一切准备;对病人讲明施术过程中注意事项,争取病人 理解和配合,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选择体位 拔罐体位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正确的体位应使病人感到 舒适,肌肉放松,充分暴露拔罐部位。通常采用的拔罐体位有如下几 种。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前额、胸腹、上下肢前侧及手足部的穴位。 (2)俯卧位 适用于头颈、肩背、腰骶及上下肢后侧的穴位。 (3)侧卧位 适用于头侧、面侧、肩侧、胸侧、下肢外侧等,除与床 接触的部位以外的所有其他部位的穴位。 (4)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后部、颈项、肩背、腰骶等部位的穴位。 (5)仰靠坐位 适用于头前部、面颜、胸腹、腿前部等部位的穴位。 3.罐具选择 根据病人的体质、肥瘦及待拔部位的面积、所治疾病的需要,正确选 择罐具和罐型。 4.术前消毒 确定治疗部位以后,用热毛巾擦洗待拔部位,再用消毒纱布擦干后拔 罐;如果施行针刺或刺络拔罐时,则必须以酒精或碘酒消毒,待皮肤 干燥后再拔罐;如果待拔部位有毛发,则必须剃光毛发,洗净擦干后 再拔罐。 5.罐具预热 在秋冬季节或寒冷天气里拔罐,须将罐具用火烤或水烫进行预热,使 罐具温度稍高于体温为宜。罐温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6.观察反应 罐具全部拔上后,要不断观察受术者的反应,询问感受,及时处理和 调整不适。如吸拔力太大产生疼痛,应适当放气减小吸拔力;若吸拔 力太小负压不够, 可起罐后再拔一次; 如病人疼痛异常, 头晕、 恶心、 心悸,或刺络拔罐出血过多,必须立即起罐检查处理。 7.拔罐时间 大型号罐具吸力强大,每次可留罐 5~10 分钟;中型罐吸力较强,留 罐 10~15 分钟为宜;小型罐吸力较小,留罐 15~20 分钟为宜。 8.拔罐次数 常规治疗一般每天拔罐 1 次或隔日拔罐 1 次;每 10 次为 1 疗程;2 疗程间隔 3~5 天。 刮痧疗法 1、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痧板、刮痧油或滑润油。 2、操作方法 (1)摆好体位,一般刮背时取俯卧位或伏坐位,刮胸腹部时取仰 卧位,暴露需刮部位。 (2)用刮痧板蘸取滑润油,在背部沿脊柱两侧先自上而下各刮 20~30 次,至皮肤出现红紫斑纹,再自大杼穴开始由里向外刮 15 次 左右,依次从肺俞、心俞、隔俞、肝俞、脾俞穴沿肋间隙由里向外各 刮 15 次左右, 使脊椎两侧各出现 6~8 条弧形斑纹。 上腹部可从中脘、 梁门穴进行上下刮动。颈部前后均可自上而下刮,肘窝、腘窝处亦可 行刮痧治疗。 (3)刮痧毕,为病人擦干汗液或更换汗湿衣裤,盖被卧床休息。 3、护理与注意事项 (1)行刮痧治疗前,应向病人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刮痧的器具边缘必须光滑、圆钝,若有破损或毛糙,不得使 用,以免刮破皮肤。 (3) 操作时, 应取单向刮动, 用力均匀, 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背部、胸腹部刮痧时应注意不要过多暴露病人,以免受凉。 (4)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脉象、汗出等情况,如有异 常应立即停止操作,及时处理。 (5)刮痧后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并观察病情有无好转,作好记 录。 (6)体弱病重,皮肤病患处,禁用此法。 推拿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操作手法:临床最常用的八种手法 (1)滚法: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指、 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的连续外旋动 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满部位。 (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 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摩擦,或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时向两边分向 推动。本法适用于身体各部。 (3)一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穴位,通过腕 部摆动或拇指屈伸作有节律的运动。 本法要求操作时使病人有透热感 或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 (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指 腹相对,拿捍推拿部位的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的活动,动作要 求和缓, 用力须由轻到重。 本法适用于颈项、 肩背、 腹部和四肢等处。 (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力部位 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称按法。此法要求用 力要稳,轻重适宜。适用于人体各部位。 (6)摩法:以术者的掌面或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前臂带 动手掌作环形移动。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保持在 80~ 120 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适用于胸腹部。 (7)揉法:以术者手掌的大鱼际或掌根、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 部位,以腕关节或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力适度,缓急均 匀,适用于全身各部。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力均 匀,捻动灵活、缓和。本法多适用于四肢小关节。 2、操作要求 (1)熟练。要求根据不同病证,熟练选用相应手法,熟练掌握常 用手法的基本要领, 动作准确, 用力均匀, 手法柔和, 避免缓急不匀, 轻重不均现象。 (2)持久。每次推拿时间必须符合要求,每疗程推拿次数必须坚 持进行,避免敷衍了事,任意缩短时间,减少次数而影响疗效。 3、护理 (1)行推拿治疗前,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病人紧张心理,取得 病人配合。 (2)推拿操作时应摆好病人体位,以病人舒适、不易疲劳、操作 方便为宜,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3)初次行推拿手法时,应尽量采用轻手法,以后根据病人适应 情况逐渐加大手法力量。体质瘦弱者,手法宜轻。个另病人按摩后第 二天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改用轻手法或改换推拿部位。 (4)腰骶部、腹部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5)局部皮肤有破损、感染、肿瘤、皮炎等禁止按摩,孕妇及妇 女月经期禁按腹部、腰部、臀部。 4、注意事项 (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排除推拿禁忌证。 (2)推拿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出现头晕、心慌、胸 闷、四肢冷汗、脉细数等现象,应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