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一 、 中 医 学 和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的 基 本 概 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 在骨,蛰虫周密。” “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3. 阴 阳 学 说 Ⅰ .基 本 内 容 : (1)阴阳的对立制约 “ 动 极 者 镇 之 以 静 , 阴 亢 者 胜 之 以 阳 ” 反 映 了 阴 阳 的 制 约 关 系 。 又 如 “ 阴 胜 则 阳 病 , 阳 盛 则 阴 病 ” 说 明 了 阴 阳 的 制 约 、 消 长 失 调 。 (2)阴阳的互根互用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用于疾病的治疗 Ⅱ.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 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 寒者,取之阳”; 四、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和“我生”,在《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克我”和“我克”在《内经》中称作“所不胜”和“所胜” (4)五行的相乘和相侮: 相 乘 : 有 两 种 情 况 ( 太 过 和 不 及 ) ; 按 五 行 相 克 次 序 发 生 ; 相 侮 :反 克 有 两 种 情 况( 太 过 和 不 及 );按 五 行 相 克 次 序 相 反 方 向 发 生 ; 《 素 问 ·五 运 行 大 论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 胜,侮而乘之 , 己 所 胜 , 轻 而 侮 之 ” 。 2.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3. 藏象 五 脏 的 生 理 特 点 :生 化 和 储 藏 精 气 , “ 藏 精 气 而 不 泻 ,故 满 而 不 能 实 ”; 六腑的 生 理 特 点 :受 盛 和 传 化 水 谷 ,“ 传 化 物 而 不 藏 ,故 实 而 不 满 也 ”; 奇恒之腑的 特 点 : 藏 阴 精 而 不 泻 , 异 于 腑 。 五 、 五 脏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方面; 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脉为血之府”;“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和脉道通利为其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2)主神志:即心主神明,心藏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心在志为喜:“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在液为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外候,舌为心之苗。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 (2)主宣发和肃降: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肺主肃降的生理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自己总 结) (3)通调水道:“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4)朝百脉,主治节: 2、肺在志为忧:忧和悲同属肺志;在液为涕;在体和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鼻 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方面; 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 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运化水液: 脾虚生湿, 脾为生痰之源, 脾虚水肿的发生均与此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2)主升清: (3)主统血: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2、脾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疏泄:表现在四个方面(自己总结) (2)主藏血:包括两方面; (3)肝藏魂:“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2、肝在志为怒:“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在液为泪;在体合 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主水 (3)主纳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2、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 肾 气 通 于 耳 , 肾 和 则 耳 能 闻 五 音 矣 。 ” 【附】命门 六、六腑 七、奇恒之府 八、气血津液 九、经络 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经络是经脉和 络脉的总称。 2.经络系统的组成: (1)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经别。 (2)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3.十二经脉: (1)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 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少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 和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2)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与其相为表里的手三阳经交会;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与其同名的 足三阳经交会;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与其相为表里的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经从足走 向腹、胸,与手三阴经交会。故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 经在头面部交接,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3)分布规律 :在四肢部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内侧:太阴在前, 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 8 寸以下,厥阴在前,太阴在中)。 (4)表里关系:按脏腑表里关系配属。 (5)流注次序:手少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 (6)循行部位 4.奇经八脉 生理作用:一是进一步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二是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三是与 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的关系较为密切。 督 脉 、冲 脉 、任 脉 均 起 于 胞 中 ,称“ 一 源 三 歧 ” ;督 脉 为“ 阳脉之海”、 任 脉 为 “ 阴脉之海” , 冲 脉 为 “ 十二经脉之海” ; 带 脉 围 腰 一 周 , 犹 如 束 带 , 能 约 束 纵 行 诸 脉 ; 阴 跷 阳 跷 脉 均 起 于 足 踝 下 ,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