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名解
1 / 8 中医外科学? 名解? 《中医外科学》 名词解释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 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 疾病。 3.肿疡: 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 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 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 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 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 “护〞 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 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12.袋脓:溃后疮口 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 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 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 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 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 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2 / 8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 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上下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 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但凡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病症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 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20.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 出现恶的病症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 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21.顺证:“顺〞就是正常征象,但并非生理功能 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开展过程中,按照顺序出现应有的病症者,称为 “顺证〞。 22.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的开展过程中不以顺序而出现的不 良的病症者,称为“逆证〞。 23.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24.劳伤虚损:主要是指劳力过度、劳神、房事过度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受 阻,阴阳失和,是正气亏损而发生疾病。 25.气血凝滞:是指气血生化不及或运行障碍而致其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 26.部位辩证:是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辩证的方法,又称 “外科三焦辨证〞。 27.经络: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的重要联络渠道。 28.肿: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形成的体表病症。 29.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 疖疔初起、丹毒等。 30.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 那么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31.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常见 于痄腮、大头瘟等。 32.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那么光亮如水疱,破流 黄水,浸淫皮肤。常见于股肿、湿疮等。 3 / 8 33.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或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在,不红不 热,皮色不变。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34.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气,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 热,或随喜怒消长。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35.淤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常见于皮下血肿等。 36.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常见于某 些疾病染毒所致,如乳痈、肛痈等。 37.实肿:肿势高突,盘根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38.虚肿:肿势平 坦,盘根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39.肿块:是指体内比拟大的或者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 较大的包块等; 而较小、 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 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40. 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卵 圆形、扁圆形等局限性隆起,亦可相互融合成片或相连成串,亦有发于皮下,不 易发觉,用手才能触及。 41.痛:是气血凝滞、阻塞不通的反映。通那么不痛,不通那么痛。痛为疾病 的信号,也是疮疡最常见的自觉病症,而疼痛增剧与减轻又常为病势进展与消退 的标志。 42.热痛:皮色焮红,灼热疼痛,遇冷那么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43.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那么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44. 风痛:痛无定处,忽彼忽此,走注甚速,遇风那么剧。见于行痹等。 45.湿痛:痛而酸胀,肢体沉重,按之出现可凹性水肿或糜烂流滋。见于臁疮、 股肿等。 46.气痛:攻痛无常,时感抽掣,喜缓怒甚。见于乳癖等。 47.痰痛: 疼痛轻微, 或隐隐作痛, 皮色不变, 压之酸痛。 见于脂瘤、 肉瘤。 48. 化脓病: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琢,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49.淤血痛:初起隐痛、胀痛,皮色不变或皮色暗褐,或见皮色青紫、瘀斑。 见于创伤或创伤性皮下出血。 50.卒痛:突然发作,病势急剧。多见于急性疾患。 51.阵发痛:时重时轻,发作无常,忽痛忽止。多见于石淋等疾患。 4 / 8 52.持续痛:痛无休止,持续不减,连续不断。常见于疮疡初起与成脓时或脱 疽等。 53.痒:是皮肤病主要的自觉病症,且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如皮肤脱屑、潮 红、丘疹、水疱、风团块等;在疮疡的肿疡、溃疡阶段也时有发生。 54.麻木:是由于气血失调或毒邪炽盛,以致经脉阻塞,气血不达而成。由于 麻木的致病原因不同,临床病症也有差异。 55.脓:是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产物,因皮肉之间热胜肉腐蒸酿而成。 56.应指: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距离,然后以一手稍用 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应指。 57.透光法: 即以患者指 〔趾〕 遮挡住手电筒的光线,然后注意观察患者指〔趾〕 部外表,假设见其局部有深黑色的阴影即为有脓。 58.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法和方药,是初起的肿疡消散,不是毒邪结聚成脓, 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疗法那么。 59.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 和内陷的治疗法那么。 60.补法:就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创口早日愈合的 治疗法那么。 61.解表法:是用解表发汗的药物达邪外出,使外证得以消散得治法。 62.通里法:是用下泄的药物,是蓄积在脏腑内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从而打 到除积导滞、逐瘀散结、祛邪消毒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