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升本
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7 岁)儿童心理 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 它属于心理科学,可 以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特点: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 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 (二) 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发展虽然是循序渐进的, 离不开量的积累、从出现小的质变,再积生大的质变。 新生儿期(0-1 个月) 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婴儿早期( 1-6 个 月) 婴儿期婴儿晚期 (6-12 个 月) 学前期(广义)先学前期(又称前幼儿期) (1-3 岁)——早教机构 学前(幼儿)初期(3-4 岁)小班 学前期(狭义)学前(幼儿)中期(4-5 岁)中班 (又称幼儿期) 学前(幼儿)晚期(5-6、7 岁)大班 儿童期 (广义) 0-18 岁 学龄初期(又称儿童期) (6、7-11、12 岁)小学 学龄期学龄中期(又称少年期) (11、12-14、15 岁)中学 学龄晚期(又称青年初期) (14、15-18 岁)高中 图图 1-11-1 儿童期各阶段的划分儿童期各阶段的划分 发展虽有阶段性,但阶段与阶段之间有不是截然分开的。 每一个阶 段都是前一个阶段发展的延续, 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准备; 前一 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个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 而后一阶段又总带有 前一阶段某些特征的痕迹。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重要是对同一个体而 言的。首先表现在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相同的。 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上。 6 岁之前,整个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称为第一加速期(0-1 岁发展最 快的时期) 。青春期是第二加速期。 * *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认识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地出现各自特有的质 的特征,称为年龄特征。准确的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 各年龄阶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 一般的、典 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 这一概念起初是从动物行为研究中提出来的。某一反应或者某 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 如果错过这个 “大好时机” , 这种反应或 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 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人们把关键期的概念引进儿童心理学, 意 思是说,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好时机或最佳年 龄。 * *危机期危机期 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 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有人 认为,3 岁、7 岁、11-12 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 。危机期一般处 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度时期。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每个儿童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 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第三节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一)客观性 第一,学前儿童心理是由客观存在的事物引起的, 他是通过一 系列生理变化实现的,并表现在动作和活动之中。因此,研究儿童心 理发展的形象必须在儿童活动中进行。 同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生活 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儿童生理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二,任何结论都要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发展性(二)发展性 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心理, 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 心理特点,更要注意哪些刚刚萌芽的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三)教育性(三)教育性 学前 儿童心理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 职业道德。研究者必须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从设计法研究方案、 安排时间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行, 都必须考虑到对儿童的心理可能产生 的影响。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一)观察法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 中的表现,包括其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和特征。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日记法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的、 全面的观察法。首先,观察前要坐好准备,根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研 究题目确定观察目的和记录要求。 其次,观察时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 状态, 最好不让儿童意识到自己是观察对象。 再次, 观察记录要详细、 准备、客观。 第二章第二章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新生儿期属于婴儿期。 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一、新生儿心理产生的条件 (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一)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 出生意味着寄居生活的结束。 (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二)新生儿的生理特征 软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突出特点。 1、身体特点 新生儿的体型很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皮肤有些皱,像个“小 老头” 。骨骼非常软弱,内脏器官也没有发育成熟。 2、神经系统的特征 与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相比,神经系统的发育相对来说是比较早的。 新生儿睡眠时间很多,出生头几天,约有8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 所以刚出生的儿童适应变化了的主要环境,主要依靠低级中枢 实现的本能活动——无条件反射。 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二、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式遗传得来的。 (一)无条件食物反射(一)无条件食物反射 这种反射包括觅食、吸吮、吞咽反射。 (二)无条件防御反射(二)无条件防御反射 眨眼,闭上眼睛或将头转向背光处,当刺激物触及眼睑或睫毛 时,头会向后仰并眨眼。打喷嚏、呕吐也是无条件防御反射。 (三)无条件定向反射(三)无条件定向反射 当新异刺激出现时,儿童会自动把头朝向它,或停止正在进行 的活动。 无条件食物反射和无条件防御反射是新生儿维持生命活动所 必需的,定向反射对认识世界有重要意义。 ( (四四) )抓握反射抓握反射 以手指或小棍触碰新生儿的手心,儿童手立即紧握不放,力量之 大,甚至可以将身体吊起来。这种反射均在出生后4-5 个月消失。 ( (五五) )巴宾斯基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触摸新生儿的脚底,脚会向里弯曲,脚趾会成扇形张开。这种反 应在其满 6 个月时消失。 ( (六六) )惊跳反射惊跳反射 当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会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 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胸前,作搂抱状。 ( (七七) )强直性颈反射强直性颈反射 新生儿仰卧时,头常常偏向一侧,同时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 起对侧的手臂和腿,作出击剑状。 ( (八八) )行走反射行走反射 双手托住新生儿腋下,使光脚板触底,儿童就会做迈步动作。此 种反射在其 2 个月左右消失。 ( (九九) )游泳反射游泳反射 把新生儿肚子向下,横着唾弃,四肢便作类似游泳的动作。 这类无条件反射可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起过适应生存环境的作 用,但在后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