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第1页 第十三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合并讲解 第十三单元 腹痛 1.腹痛的概念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 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 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 荣则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 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不外寒、 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 1.腹痛的诊断要点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 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 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 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 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 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 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 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 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 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胁腹、两侧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 脐腹疼痛多为大小肠病证,为手阳明、手太阳经脉所主;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肾、膀胱、胞宫病证,为足少阴、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 2.腹痛的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 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所谓“痛随利减”;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 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第2页 3.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寒邪内阻证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 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速记: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小滞柴瘀少腹。 (2)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 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3)肝郁气滞证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 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4)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5)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 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例题解析 大腹疼痛的病变脏腑主要是( ) A.肝、胆 B.大小肠 C.肾、膀胱 D.脾、胃 E.胞宫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 治疗腹痛湿热壅滞证,首选的方剂是 A.大承气汤 B.正气天香散 C.枳实导滞丸 D.小建中汤 E.大黄附子汤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腹痛,湿热壅滞证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 第3页 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治疗腹痛瘀血内停证,首选的方剂是 A.通幽汤 B.丹参饮 C.温经汤 D.少腹逐瘀汤 E.柴胡疏肝散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腹痛,瘀血内停证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陆某,男,65 岁。反复腹痛 1 年,近 2 天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气短懒言,胃 纳不佳,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 ) A.理中丸 B.吴茱萸汤 C.良附丸 D.小建中汤 E.参苓白术散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腹痛,中虚脏寒证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 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第十四单元 泄泻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代将大便溏薄而势 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病因病机 1.泄泻的常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久病体虚。 2.泄泻与脾虚湿盛的关系 本病病机关键是湿盛与脾虚。因湿盛而后脾虚者,多为急性泄泻(暴泻);因脾虚而后湿邪郁滞者, 多为慢性泄泻(久泻)。 3.泄泻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致肠道功能失司而发生泄泻。分而言之,外邪致泻以湿邪最为重要,其他诸多 邪气需与湿邪兼夹,方易成泻;内因则以脾虚最为关键。 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主要是湿。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一般 第4页 来说,暴泻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壅滞中焦,脾为湿困所致,病属实证。久泻多偏于 虚证,由脾虚不运而生湿,或他脏及脾,如肝木乘脾,或肾虚火不暖脾,水谷不化所致。 诊断和类证鉴别 1.泄泻的诊断要点 (1)以大便粪质稀溏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完谷不化,或粪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每日三五次以至 十数次以上。 (2)常兼有腹胀、腹痛、肠鸣、纳呆。 (3)起病或急或缓。暴泻者多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迁延日久,时发时止者,常由外邪、 饮食或情志等因素诱发。 2.泄泻与痢疾的鉴别 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 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辨证论治 1.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