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 六个分期: 一.先秦时期(——前221 年) 【中华文明的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 221 年——220 年) 【专制大一统时期】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 年——581 年) 【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 四.隋唐时期(581 年——907 年) 【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五.宋元时期(907 年——1368 年)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 发展】 六.明清时期(1368 年——1840 年——1912 年)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 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而衰】 口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前 221 年) 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分封制 政治 宗法制 礼乐制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土地制度 夏、商、西周 经济 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发展、城市 文化:甲骨文、日食记录 齐国改革 政治 鲁国改革 秦国: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 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方式、水利设施、土地制度 经济 手工业:金属冶炼业、经营性质 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 一.原始社会 【政治】 :禅让制 【经济】 :原始农业 1.农作物:粟和水稻 2.耕作方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3.土地制度:氏族公社所有 二.夏、商、西周 夏朝:前 2070 年——前 1600 年 商朝:前 1600 年——前 1046 年 西周:前 1046 年——前 771 年 【政治】 : (一)夏商国家制度 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力 2.商王朝:神权色彩与内外服制度 (二)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 1.分封制: (1)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土地和人口 ①受封对象:功臣、宗族姻亲、先代贵族 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 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行再分封 (3)特点:①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②土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拓展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开发了边远地区。 ③政权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西周成为强国。 ④受封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税等 权利,为春秋割据埋下了隐患。 2.宗法制: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有序统治。 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 ①实质: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 巩固国家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③原则: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 (3)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③“家”和“国”统一(族权与政权相结合) ④血缘关系维系 (4)影响:①宗法制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权的政治法 律工具。 ②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 权。 ③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 的团结稳定。 ④把“家”和“国”密切的联系在一起 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成为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巩固了分封制; 分封制师宗法制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在家中族内是宗法制,上升到 国家就是分封制。 4.早期(夏商西周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⑤具有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经济】 (一)农业 1.概况: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农具和技术:①农具:木质的耒耜和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 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②耕作技术:耜耕、石器锄耕 3.水利设施:大禹治水 4.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5.生产方式:集体耕作 (二)手工业 1.概况: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官营手工 业发达。 2.金属冶炼业: ①夏——春秋时期:青铜时代 ②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③冶铁业:西周晚期已经有铁器出现,但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广泛应用。 (三)商业 1.“商人”的来源 2.商周时期,政府鼓励支持商业发展, “工商食官”制度。 【思想文化】 1.文字:商朝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形成完整体系。 2.日食:殷商记载的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相关记录。 三.春秋战国时期(前 770 年——前 476 年;前 475 年—— 前 221 年) 【政治】 (一)概况:1.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混战; 2.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 3.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改革; 4.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二)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鲁国“初稅亩” ;事实上 承认了土地私有。 2.战国时期: (1)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 (2)商鞅变法: A 历史背景:①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争霸战争不断; ②经济上,铁器牛耕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得到发展; ③军事上,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④思想上,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B 变法内容及影响: 经 济 内容 影响 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 ①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②提高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③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①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秦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③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统一度量衡 ①便利经济文化交流; ②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③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政 治 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 实行 连坐法 ①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 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③轻视教化,实行轻罪重罚 推行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制定秦律 ①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 ②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 ③轻视教化,实行轻罪重罚 废除“世卿世禄” 打击贵族特权,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树 立新型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军 事 奖励军功, 实行“二十等爵 制” ①提高军队战斗力; ②壮大地主阶级力量,扩大统治基础; ③树立新型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思 想 焚烧诗书 ①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实现思想上的统 一; ②压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 变法特点:①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等方面。 ②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 度。 ③历史最长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十八年。 ④推行力度最大,商鞅变法过程中,采取严厉手段,严厉打击了旧 贵族,加强思想控制,保证新法得以推行。 ⑤成效最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 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壮大了秦国国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D 积极作用: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 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促进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 了主动权。 E 局限性:①轻视教化,轻罪重罚; ②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③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