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篇一】 **在招才引智过程中,将本土人才作为引进重点,为“老乡”回乡进展“牵线搭桥”,吸引在外人才落户生根。 “多方借力”搭建连心桥,宣传人才优惠政策。一是借助报纸、网络、电视、条幅、公告、宣传单等媒介,广泛宣传推介“英才计划”系列优惠政策、当地特色产业分布及企业需求等情况。二是利用寒暑假等本地学子集中返乡契机,先后组织近1200名本地学子回乡观摩座谈、入企实践,让他们亲身感受家乡进展巨变。三是充分利用走访慰问等机会,将引才优惠政策、重点企业人才需求等资料挨家发放到学子父母手中,促进本土人才回乡进展。目前,走访慰问本土高校学子100余人次,发放人才政策宣传资料536份。 “多线搭桥”拓宽回乡路,畅通人才回流渠道。一是通过搭建现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形式多样的招聘平台,开通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绿色通道”。近年来,共举办本地学子专场招聘会8场,共有120多家企业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吸引2600多名本地学子入场应聘。二是实施“订单式”人才培育模式,联合**科技大学、**市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定向委培煤炭、机电一体化、设施农牧业等专业人才310名。三是不断完善本土人才服务平台,改造完善“一区三园一基地”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建成创业产品展厅1处、快递物流配送中心1处,审批入驻创业企业10家。 “政策红利”留才建家乡,解除人才后顾之忧。一是制定《**人才储备实施意见》、《**人才强旗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出台“引进名优校长、优秀老师、卫生学科带头人、成熟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实行10—30万元年薪制,给予不低于12万元的住房补贴”等人才引进政策。近年来,柔性引进医疗卫生人才15名,引进教育人才9名、旅游人才2名、高层次人才2名、专业技术人才100余名。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提供居留服务、科研服务、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14项绿卡服务,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三是将全旗6个苏木镇、2个园区、18个成员单位人才工作经费列入旗财政年度预算,并实行“一事一议”等形式灵活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保障等措施,确保人才工作顺利开展。 【篇二】 **市紧紧围绕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打响“天赋**”品牌、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等重大进展战略和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奋斗目标,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共同进展”的人才进展理念,采纳灵活务实的引才方式,建立了9个院士工作站,创建19个博士科研工作站,与15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助推全市绿色高质量进展。 聚焦重点项目引才。围绕**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试点工程项目,建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进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吕永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鸿亮牵头的3家环境保护及生态治理院士专家工作站,为**生态治理和绿色进展提供科技支撑、规划引领和技术指导。引进以傅伯杰院士为首、18名专家组成的智力团队,全程跟进**海流域“1+8”规划编制,为**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获得国家批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聚焦绿色产业引才。围绕建设**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与清华大学、中科院、中国农大等科研院所组建科技战略联盟,与中储草等龙头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引进实施节水及盐碱地治理等科技攻关类项目21项,适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类项目30多项,在项目区培育标准化生态牧场31个,进展田园综合体56万亩。五原县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中科院南京土壤讨论所等17家科研院所对接,引进杨劲松等30多位盐碱地改良专家,实施了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建成了全国盐碱地改良样板区。 聚焦品牌建设引才。围绕打响“天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与国内外一流企业、顶尖院校、领军团队、优秀人才紧密合作,借智借力、打响品牌。依托浙江大学品牌策划团队,重点推动包装设计与品牌运营工作;选聘国家级专家12人、自治区级专家7人、市本级专家51人,成立“天赋**”农产品公用品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入选品牌严格审核把关;与中国标准化讨论院合作,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全程追溯体系,制定完善生产技术标准185项,将130多家企业纳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有力推动**农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卖上好价钱。 聚焦脱贫攻坚引才。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及其科研团队,推行“科技小院”模式,驻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推广有用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产业进展助力脱贫攻坚。**依托“院地共建、所旗联建”等重点项目,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大学等单位和高校,围绕西甜瓜、小麦、玉米、向日葵、果蔬等特色产业和绿色生产核心试验示范区,建立6个“科技小院”,21名高层次人才进驻小院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开展科技指导和社会服务。仅玉米滴灌一项技术就实现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以上,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5千克以上,平均增产率达到14%,实现亩均增收150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科技动力。 【篇三】 为充分发挥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深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人才资源这个根本,**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中层次人才+本土人才”的人才服务链,以人才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高端人才高端引领。高层次人才是引领者,具有较强的牵引和带动作用,**多措并举补齐边境旗县高端人才引进难、引领作用较难发挥的“短板”,让高端人才作用成倍数增大。用好项目强基础。近几年,**累计引育“草原英才”个人5人、团队2个、引领支持计划2个,“阿拉善英才”13人,获得项目奖补资金近300万元。做好引才固根本。通过选调计划、“智汇驼乡、鸿雁归巢”引进讨论生40余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观,通过远程协助和聘请专家顾问等形式,柔性缓解医疗卫生、文化旅游、沙产业等领域“专家荒”。搞好活动见实效。深化开展“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引导农牧、林业、水务、文旅、卫生等行业专家向基层一线流动,让**村不再是高端人才“无人区”。 中层次人才中坚支撑。中层次人才是中坚力量,发挥着承上启下和承点起面作用。科技特派员助推精准扶贫。全旗每年下派科技特派员100名左右,实行区域指导、双向定点、课题示范、创业带动等服务模式,使农牧民随时随地就可以咨询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依靠科技提高生产效益,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百名专业技术人才助推产业进展。深化开展“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着力服务沙产业、有机农业、畜牧业、新能源进展,针对农牧民的培训转向产业链进展,如助推梭梭肉苁蓉产业基地标准化建设,升级改造种植、接种、生产、包装等环节,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就业服务助推创新创业。开办蒙古奶肉食品加工制作、马鬃绕线蒙古唐卡制作、中式烹饪等各类培训班23期,受训城乡劳动力1000余人。完善创业服务载体,积极搭建“双向”服务平台,发布400余家企